诗词中的佛学语汇引证(天竺、禅、梵、业因、空门、刹、莲座、浮屠、世界、灵隐寺)
◎南郭居士
【江城梅花引】灵隐寺
◎南郭居士
层峦幽处净无尘,百重云,九重云。灵隐飞峰,天竺有来人。踏遍江南归禅路,梵客静,众香弥,询业因。
业因,业因,数空门,叶纷纷,忽断魂。古刹旧寺入造化,两处乾坤。莲座浮屠,烟雨尽消沦。东望西湖歌舞夜,人世界,不堪循,遁此身。
本诗中佛学词汇引证
天竺——
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天竺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是唐朝时期大国,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经(即西天取经)此地为西天。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
禅——
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坐禅。参禅。
泛指佛教的事物:禅林。禅杖。[梵dhyāna]
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 。
如:禅法(佛法);禅坐(指僧侣端坐静修)
梵——
梵语音译词。寂静,高净。佛教中常常把经籍称作“梵本”,佛寺称为“梵刹”等。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
梵语Brahmā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摩”之省,意为“清净”、“寂静”。
净修梵行。——《妙法莲花经》
又如: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梵门(清净的法门);梵事(清净的佛事);梵客(僧人)。
业因——
佛教谓造成善恶果报的原因。善业为乐果之因,恶业为苦果之因。《成实论·明业因品》:“又世间人自知万物从业因生,故起稼穑等业,亦为施戒忍等诸福德业。”
泛指缘分。
空门——
空门,泛指佛法。大乘以观空为入门,故称“空门”。在佛学上,本质上的“空”和现象上的“有”是统一的。“空门”在佛教中举足轻重,因以指称佛法。
《大智度论·释初品》:“空门者,生空、法空。”
刹——
chà,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古刹。宝刹。
莲座——
莲花座的简称,是寺院里佛像以莲花为宝座的名称。据传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自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称之为莲花座。莲瓣座分为四层,都做六角形,下部做一个须弥座。记载《华严经》。
浮屠——
亦作“ 浮图”,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佛学大辞典》解释: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世界——
“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并非现代新生名词,世指时间,界指空间,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如“娑婆世界”,“大千世界”。
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其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构成。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等诗词选集。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入编2022版《世界名人录》,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武都区作协理事,《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终审主编。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