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文偃禅师 肉身至今仍存

2022年12月12日22:16:04 佛学 1975

云门文偃禅师 肉身至今仍存 - 天天要闻

 云门文偃禅师(公元864一949年),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出生,是云门宗禅的创始人。

文偃禅师的出尘很早,《禅林僧宝传》卷二说他“少依兜率院得度”,而《五灯会元》卷十五说他“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 宋人慧洪所作的《禅林僧宝传》中,载文偃“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而《五灯会元》亦谓文偃幼年“敏智生知,慧辩天纵”。可见,文偃自幼就表现出了他的不同凡俗之处。成年后,文偃在毗陵(今江苏常州)戒坛受具,然后仍侍志澄禅师,且穷探律藏。

文偃在浙江“博通大小乘”以后,仍觉得“己事未明”,乃发心参学。文偃首先参访的是睦州陈尊宿(道踪)。道踪是南岳系黄檗希运下的门人,他首先住观音院,门下学人常百余众,“随问遽答,词语险峻”,“由是诸方归慕,咸以尊宿称”。当文偃造访时,道踪已回开元寺,“居房织蒲鞋以养母,故有陈蒲鞋之号”。对于文偃的参学于道踪,《五灯会元》卷十五是这样记载的:

云门文偃禅师 肉身至今仍存 - 天天要闻

时,睦州(今浙江建德)陈尊宿住龙兴寺。陈尊宿,讳道明,一作道踪,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原住洪州高安米山寺,后因老母待养,遂回睦州。陈尊宿每日以编织草鞋为生,故丛林皆称之为“陈蒲鞋”,或者直接称为“睦州”。陈尊宿接人一向以机锋险峻著称。平时经常闭门不出,不轻易接引来参者。文偃禅师非常仰慕陈尊宿之名,于是便前往参礼。

  一日,文偃禅师来到睦州,可是睦州和尚一见他,故意装作没有看见,便马上关上门。

  文偃禅师于是上前敲门。

  睦州和尚问:“谁?”

  文偃禅师道:“某甲。”

  睦州和尚又问:“作甚么?”

文偃禅师道:“已事未明,乞师指示。”

  睦州和尚便开门,看了文偃禅师一眼,一句话也不说,又重新关上门。

  第二天,文偃禅师又前往扣门造访,睦州和尚仍然闭门不出。

  到了第三天,睦州和尚才开门。睦州和尚刚将门打开一线,文偃禅师便使颈地往里面挤。睦州和尚于是便一把擒住他说:“道!道!”

  文偃禅师正要开口答话,睦州和尚便一把将他推出门外,说道:“秦时(车度)轹(duo lu)钻(一种用车拉着转、使之钻物的大锥,一般用后便弃之不顾。后用它来比喻无用之物或无用之人)。”说完便猛地关上门,将文偃禅师的一只脚给挤伤了。

  文偃禅师豁然有省。

云门文偃禅师 肉身至今仍存 - 天天要闻

文偃禅师金身

  文偃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睦州和尚身边请益。数年后,睦州和尚便指点他前往福州,参礼雪峰义存禅师。雪峰禅师是青原系德山宣鉴禅师的弟子,当时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庄广福院传法,座下徒众有千余人。

文偃的得道是在雪峰,且文偃在住山后的开示中也经常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可见,他对于当时丛林中的诸彦,其首肯的也只有这两位大德。文偃在雪峰那里悟道后,曾亲近雪峰达一年,在《广录》卷下中,还记载了雪峰门下有僧举《参同契》问“如何是‘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雪峰道:“苍天!苍天!”那个参学的僧人不明,却问文偃,文偃道:“三斤麻,一匹布”,其僧曰:“不会。”文偃说:“更奉三尺竹。”文偃也因为此次的禅机脱颖而出,颇得雪峰的知重。

云门文偃禅师 肉身至今仍存 - 天天要闻

  一日,文偃禅师来到雪峰庄上,尚未上山礼拜雪峰禅师。这时,文偃禅师看见有一位僧人从身边经过,便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耶)?”

  那僧道:“是。”

  文偃禅师道:“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即方丈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别人语。”

  那僧道:“得(可以)。”

  文偃禅师道:“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

  那僧上山后,便依教奉行。

  雪峰禅师见那僧这样说话,迥异平日,心生诧异,便下座,拦胸揪住那僧,说道:“速道!速道!”

  那僧被问得无言以对。

  雪峰禅师于是将那僧推开,说道:“不是汝语。”

  那僧还狡辩道:“是某甲语。”

  雪峰禅师道:“侍者将绳棒来。”

  那僧一见要受罚,只好承认道:“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

  雪峰禅师一听,非常高兴,便向大众道:“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

  第二天,文偃禅师上山礼拜雪峰和尚。

  雪峰和尚一见,便道:“因甚么得到与么地!”

  文偃禅师一听,便低头。

  从此以后,雪峰与文偃禅师,师资道合。经过几年的磨练,雪峰禅师终于将宗门密印传授给文偃禅师。

云门文偃禅师 肉身至今仍存 - 天天要闻

  文偃禅师受法后,不久即离开雪峰,四方参礼。其锋辩险绝,一时丛林尽闻。后抵韶州曲江灵树。在此之前,知圣(如敏)禅师住灵树二十年,没有请立首座和尚,大众都很奇怪,经常劝他迎立首座和尚。知圣禅师道:“我首座生也”。过了几年,知圣禅师道:“我首座牧牛也”。又过了几年,知圣禅师道:“我首座行脚也”。又过了几年,忽一日,知圣禅师令鸣钟集众,到三门外迎接首座和尚。大众刚一出山门,文偃禅师正好来到。于是,文偃禅师便住灵树,充当首座和尚。一时大众无不惊服。

南汉高祖乾亨元年(917),知圣禅师示寂。韶州刺史何希范奉高祖之命,请文偃禅师继任灵树之法席。后文偃禅师又于乳源云门山别创新寺,盛传雪峰宗旨。世称云门宗

  文偃禅师示寂于乾和七年(949),春秋八十六岁。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行世。其开示语录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云门文偃禅师 肉身至今仍存 - 天天要闻

  现举文偃禅师接众语录数则如次,供读者品尝--

  问:“生死到来,如何排遣?”师(文偃禅师)展手曰:“还我生死来。”

  问:“如何是佛?”师曰:“干屎橛。”

  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曰:“东山水上行。”

  问:“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师曰:“须弥山。”

  举: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曰:“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僧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曰:“餬饼。”曰:“这里有甚么交涉?”师曰:“灼然!有甚么交涉。”乃曰:“汝等诸人没可作了,见人道著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甚么作佛,唤甚么作祖?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问个出三界,汝把将三界来,看有甚么见闻觉知隔碍著汝?有甚么声尘色法与汝可了,了个甚么椀?以那个为差殊之见?他古圣不奈何,横身为物,道个举体全真、物物觌体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没了也。汝若实未有人头处,且独自参详,除却着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有甚么事?无端起得如许多般妄想,作甚么?更有一般底如等闲相似,聚头学得个古人话路,识性记持,妄想卜度,道我会佛法了也。只管说葛藤,取性(随便、任意)过时。更嫌不称意,千乡万里,抛却父母师长,作这去就。这般打野汉,有甚么死急!行脚去!”以拄杖趁下。

  上面所引最后一则接众语录,就是有名的“云门饼”之公案的来历。

云门文偃禅师 肉身至今仍存 - 天天要闻

文偃禅师肉身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