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不信佛之人,越过一小沟渠,因水流很急无法越过,见边上不知谁人丢弃的木头,上面雕刻了佛像,这人正好拿它作为垫脚石,越过小沟渠而离去。
另 一位佛教信徒,也经过沟渠时,见到水中木制雕刻的佛像,嘴上念叨,罪过罪过!谁人如此亵渎佛祖。赶紧过去捞拾佛像,一不下心,滚落在沟渠里,浑身湿透不说,还摔疼了脚。
信徒坐在岸边不禁感叹道,佛祖啊,我乃是你的信徒,好意将您从水中捞取,您不加罪与亵渎您的人,怎可反而惩罚与我?
不想,佛祖居然有了回应,佛祖道:想知道为什么吗?
信徒不知其中寓意,只是摇了摇头,请佛祖示意!
佛祖道:刚亵渎与我的那个人,他不信佛,所以我无法加罪与他。而你信任与我,之所以能惩罚与你!
信徒满心的疑惑,觉得这是哪门子的道理。早知道这就是追随信仰的报应,就不想再追随佛祖了。
佛祖接着说,我惩罚与你,是给你种福田,帮你消灾。人生诸多恶业,消除业障是修为的根本,我之所以加罪与你,是证明你还有救,这用意你是否明白?
信徒恍然大悟,双手合十。我佛慈悲,原来我是有罪之人,然而却还是有救的人,这哪是惩罚,而是佛眷顾与我啊。。。
这只是一则寓言,寓意了注重信仰若想得到福报,必先种下福田。而这种福田本身就是一场经历苦难的修行。信仰佛祖,不代表无时无刻神灵就会庇佑你事事顺心,没有烦恼!这样的修心只会离本心会越来越远!
那么,人生于世,当如何自处呢?
人立于世,当悟何为相?
人生在世,犹豫苦海!爱恨皆在苦海里翻起。谁出生于世,不是一场经历磨难?婴儿出生的一声啼哭,似乎寓意了他将要来经历这一世。而这一世,大小磨难何其多。不由得先知先觉,感到万分不安!
有一部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生活在旧金山的黑人男青年克里斯。靠做推销员养着老婆还有幼子。他从没觉得日子过得很幸福,当然也不是很苦,和千万普通男人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有一天,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才他知道,原来平淡的日子有多珍贵。
公司裁员让他丢了饭碗,妻子因忍受不了长期的贫困生活愤怒而出走,连六岁大的儿子也一同带走。没过多久,妻子又把儿子还给了克里斯,从此克里斯不仅要面对失业的困境,还要独立抚养儿子克里斯从此遭遇了一连串重大打击。
那时候,他只想回到以前那种平淡的生活中去,有欢笑、有嘻哈,幸福原来那么简单,不该要求太多。。。
修行之人,想摆脱世间种种苦难,摆脱生死,于是苦禅、主动接受磨难的思维就遍地于修为界,都想通过提升修为从而悟道,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其实,人世,以心为主,诸相由心生!研读过金刚经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部经文说的就是诸相心生的悟相,再破相。全经文的核心就是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六祖慧能禅师,就是因为这句偈语而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就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善与恶、对与错、富贵与贫穷、趋利与避害等等。而这些形态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形态实则都是相。应无所住,住,是停留。我们既然改变不了这些相,那么就不要停留在这些相的表观里,扰乱我心!
而生其心,如果无所住,就是没有停留在这相的表观里,那么本心就起来了。这个本心是本性所致,本性是空的,虽空但是存在,只是无欲无求,清心寡欲,不与世争!
立于世,我们首先悟出何为相!
人立于世,首当安心!
人生在世经历种种磨难,在本来已经是很伤人、伤神的物质世界,如果执念太深,一定是更加痛苦、难受,应对世事,凡事不必太过于执着!
看见别人开着高档桥车、挎着名牌包,便觉得自己物质基础过低,心生妒忌、烦恼;看见别人的丈夫是那么的能干、体贴,而自己的一半是那么的闹心;看见别人家的小孩学习不需要父母操心,而自己的儿女都是神兽一般,不知何时能够开窍。。。
世人烦恼,有时看起来就这样的简单,琐碎的生活小事,不必要的家庭纷争,名利上的勾心斗角,这些都是翻起苦海爱恨的因,但这些都不是生活的必然,亦然不是生活的主角,生活的主角乃安心立命!
人活于世,首先要安心!
若谈安心立命,当然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学的巅峰!
他认为,一个人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追求一些可以让自己觉得安全的东西,包括金钱、地位、名誉等。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在“良知”的指引下追求这些东西,而有些人只是把追求外在东西作为唯一目的。
假若一个人总是一门心思盯着那些外在的东西,结果就会非常的累。
阳明心学高明之处:一个人完全能够在身心愉悦幸福的条件下追求外在的东西,凡事能用良知来引导,无论追寻什么东西都是合理的。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处世应当安心!王阳明学说不单是人们修行身心的灵丹妙药,也是解决人们基本人生问题的重要法宝。
立于世,我们出于什么样的需求,想得到什么?在今天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思考一下,是否,每种物质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呢?阿玛尼、爱马仕、库里南、手磨咖啡。。。这些必须要吗?不必要,为何烦心?
樊登老师曾如此解读西游记:
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正好十万八千里,孙悟空背着唐僧一飞就过去了,为什么不让他飞?而非要让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其实,根本没有孙悟空的存在,孙悟空只是唐僧的心,这是心猿意马,是心的特征。心有七十二变,想变就变,心可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但是现实的玄奘大师传教和普通人一样,一步一个脚印!
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取经传教路程遥远,靠的得还是安心!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这里万事皆备于我,不是说万物以我为主。而是,凡是只在心里求,不需要去外面。
立于世,若安心,则悦也!
人立于世,当以凡心立命!
凡心立命,凡指的是自然,以自然的心立命,不纵欲、不过度!凡心立命,亦即尽人事行道,并随顺天命而安住其心,不为一切外物所动。
生活于尘世之中,要摆脱烦恼,我们就必须把烦恼心从尘世之中抽离出来,找到我们从出生伊始在濡化、涵化、社会化的影响下被遮掩的自在本心,有了自性空明,我们便能安心处事,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业,我们就能安心立命,而非安身立命。
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反对胡乱作为、肆意妄为!其主张我们每个人要追求做减法的人生,这个减法,就是为强求而为所减。
佛家的无心而为,并不是教我们做事不用心,而是告诉我们事情认真去做,但是不要有一颗关心结果的心,而称为无心而为。换句话说,就是不要过于执着!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曾开玩笑说,我和伟人的区别在于我们生来的业力不同。人生生于世,都是来消除业力的。
伟人的业力太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业力太大,一辈子都难以消完,而我的业力就是教你们学习哲学,这业力就好太多了。我退休了,业力就已经消完了!
这是一段笑声中的哲学道理,我们立命应以本心、以能力范围、不过于执着,以一颗凡心而立,苦海里,我们不让爱恨翻起波浪!
立世处世,心外之物我们不去求!时时刻刻安抚我们的内在,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
苦行僧,行万里,其实想走出的不过是两尺心宽而已!而奢求的人生,一辈子也走不出这心宽的两尺!
苦海,诸相由心!修,当以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