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数人访凤山开山寺,多了日常未见灰袍僧人。明辉法师奉茶,说外地居士捐资,做个小型海陆法会,本寺僧人不足,从外地借来数十僧,摆下若干供奉场地,分批诵经,连续七天的法会道场,已做两日,期间皆不能离开寺院,施主等人也留宿于寺,每日随喜用斋,无事则散步饮茶。
明辉法师笑言,我等到访,刚好有人可以说说话,免得每日枯坐。大概五十多僧人诵经,还是小型法会道场,第一次见,也叹为观止,若是书上写的大型水陆道场,那不得更宏大博伟。
我们饶有兴趣,茶饮间问了些道场事宜,随行感慨,没想到偏居县里的寺庙也可以做水陆道场,大意是开山寺虽小,而名声日隆,俨然名刹风范。
县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食品公司,收购本地周边传统种植环保的青菜。比如上海青,剥去粗叶,只留菜芯那一点,清洁后迅速真空,冷藏,空运上海,再转出口法国,一年得有几百万美元外贸收入。访得我们一愣一乍的,公司虽小,经济突出,效益显著。小小的螺蛳壳一般的单元里,谁说做不出让人刮目的道场。
钢笔引进中国后,日常书写不再使用毛笔,便利的工具迅速改变了国人书写习惯,使得几千年的毛笔一瞬间退出工具化市场。如今,保留下来的毛笔使用仅限于书法绘画了。毛笔艺术职能无限扩大,而工具职能几近于无。虽然换了工具,用钢笔书写的文化人无不身受传统熏陶,写惯了书法,无非改用硬笔表达而已,于是钢笔等硬笔书法便应运而生,字小了,文字间架结构仍在,俯仰倚斜,笔墨仍见传统。
写小字的硬笔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书法作品,忽然发现,宋徽宗的瘦金体简直就是毛笔中的硬笔作品,一横一竖,一顿一挂,易于硬笔表现。美和实用的概念皆绕不开宋,用硬笔写宋体、仿宋体,把字写得像印刷字,特别是宋刻版书字体,简直就是神一般存在。楷书横平竖直,最适小笔来写。
世上所见书写《心经》不知几亿几兆,把我眼睛甚至于魂魄吸进去的,是敦煌展馆的小楷《心经》,既无二王神韵,也无颜柳风骨,只是端正、用心、清晰、虔诚,春木气息散发,大漠里生机盎然,暗黄绢纸仍熠熠生辉。用硬笔小楷抄《心经》端端正正,纤纤细细,谦谦卑卑,怀有无上敬意,低落尘泥的谦虚,却仿佛金光流动,音如梵语。行书、草书《心经》精品无数,而独衷于小字的《心经》,只觉得小小的字里行间,毋须大,自有宏阔空间,自成气势,鲲鹏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别有风韵。
那颗上海青剥去大片叶子后,余下的是最嫩最脆的菜心,一棵菜的菁华,当它所创造的价值远超于整颗菜时,这棵菜心便大有文章,有大文章。好多次在食堂饭馆吃到素炒上海青,我都笑得有些尴尬,碟里的上海青确实没有最细的那点心,这道菜的原料成本等于零。
这与玉器挂件情形差不多。一块玉石,琢出手镯的一个圈,手镯类菜心,已经满足并溢出价值,余料再利用,已经是额外收益,工艺师将余料加工成各式各样花件。粤派玉雕注重好运彩头、吉祥护佑等寓意,小小的花件桃花青竹、玉米白菜、螭龙貔貅、寿桃灵芝、麒麟喜鹊等等,福禄寿喜,吉祥万福。
人舒服,便说温润如玉。玉舒服,在于贴身贴肉。人养玉,玉养人,小小的精魂所在,温暖的是人与不朽的时光。《核舟记》写的微雕核舟,也是小小的不朽时光。
冬天去开山寺,最喜欢用斋。炒一碟酸菜,一碗蘸酱,打火锅,清水锅底,枸杞蒜白煮开,只调生榨花生油和食盐,下各种素食蔬菜:豆腐、粉丝、豆腐泡、冬笋、番茄、萝卜、香菇、蘑菇、金针菇、茨菰、菠菜、白菜、油菜、豌豆苗、油麻菜、生菜、水芹、莲藕、淮山、葛根、西洋菜、娃娃菜、茼蒿……一桌人围着当中盛满品种丰富青蔬的小锅,红黄白绿,氤氲悦目。多数是周边农家种植。无一片肉而汤味鲜美,蔬菜新鲜,各味爽脆,瞬间爱上素食。
饭后手暖,正宜小楷抄《心经》,写像螺蛳壳那么大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