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灵魂,灵性

2022年06月26日06:52:03 佛学 1893

一、从净慧老和尚的离世谈起


2013年6月,我得到消息,净慧老和尚已于4月20日圆寂。当时我感到非常突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身体很好,精力也不错。为什么就提前走了呢?没错,当时我的潜意识里,有“提前”两个字。

净慧老和尚是我从小到大,真正值得怀念的老师之一。我们见面的时间不多,但一次是一次,每次我都有机会单独聆听教诲。最后一次见面是2007年在湖北四祖寺,已经有六年没直接联系。在这个期间,思念不断,每年几乎都曾经想过去见他,但终究没有成行 。之所以如此,是一直有个想法,是以为以后有的是机会。现在这个机会像梦幻泡影,永远破灭。

这样也好!说明我在这个问题上不了解他,和他通心。那么,这方面我还需要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回忆、沉淀、体会,我感到,是他自由地选择了那个时间离开人世。他走的有智慧,有尊严。

有的弟子为他的走感到悲哀。如果是为他,我觉得大可不必,应该相信他,他认为自己完成了在这个人世的使命,先一步去“极乐世界”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做面对死亡方面,他做了一个表率。

我看过一些悼念他的文章,表达感到“命运无常”,“悲哀”等,我的感觉有不一样。我的感觉,曾经和明尧等少数几位师兄交流,他们也有同感。凡是有负面情绪,这些都是我们自身的。

一般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尽量地延续时间,是到了时候,又打吊瓶、输液……我看大可不必。——这种态度,背后是对死亡的恐惧。如果对死亡没有恐惧了,就没有必要非得如此了。

中国传统文化讲“善终”。很好!“善终”是人生最后一大福分。

“善终”,是对我们整个一生的总结,至于是不是一种新的开始,就等终了再说吧。

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够算善终呢?

至少是有自主决定权吧?就像净慧老和尚给我们的启示之一:说走就走,干脆洒脱。

那么,我们又能够依据一些什么?


二、耶罗姆·弗兰克的启示


读朱瑟琳写的欧文 亚隆的思想传纪《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很有启发。该书最后有这么一段:


2005年,欧文和我去看耶罗姆·弗兰克(Jerome Frank),他是欧文的导师和朋友,住在巴尔的摩跟我家相距不远的一个疗养院。多年来,我们各自或结伴去看望他。随着年事增高,他的身体逐渐衰弱。即使是在身体和心智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杰里(即耶罗姆的昵称)一直穿西装打领带,保持着他的教授风度。“告诉我你现在做些什么,”杰里经常在我们来访时这样问欧文。随后他们就会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谈话,涉及欧文的工作和杰里在那段时间里阅读的书(我的角色通常是坐在那里,微笑着,享受他们两人之间的温暖情谊。当然,我对杰里的了解远不如欧文那么多,认识他的时间也远没有欧文那么长)。在这一次的拜访中,杰里没有穿西装,而且,片刻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他的心智衰退已经相当恶化了。实际上,我们很快就发现,他并不知道我们是谁。我感到很尴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好让欧文去承担这场谈话的挑战。他尝试了几个话题去跟杰里交谈,发现杰里还能记起遥远的过去的一些人,他们就这些人谈了一些话。但随后,欧文的天才开始在这场困难的对话中展现出来,他友善而充满深情地问:“杰里,对你来说,坐在这里跟你不能确定是谁的人一起谈话,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他总是能够做到关注当下体验!杰里听懂了他的话,并对他的问话里所表达的关心做出回应:“我喜欢这种陪伴,”他说,“你知道,情况并不是那么糟。我每天醒来,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鲜花,我很高兴看到它们。情况并不是那么糟。”(欧文 亚隆《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王学富等译,第146页)


在发现耶罗姆·弗兰克已经失去关于记忆,甚至不能够认出自己后,欧文·亚隆问的那个问题,十分真实、妥贴,而耶罗姆·弗兰克的回答也十分精彩,在那一刻,他们不仅心灵相通,而且灵光闪闪,充分地彰显了生命的意义:

“对你来说,坐在这里跟你不能确定是谁的人一起谈话,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我喜欢这种陪伴,你知道,情况并不是那么糟。我每天醒来,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鲜花,我很高兴看到它们。情况并不是那么糟。”

对于耶罗姆·弗兰克,他仍然有清晰的觉知,他还有内在美感和生命力。他的生命仍然在发挥着意义,包括他告诉我们这些感觉,给予我们鼓舞。


著名佛教心理学大师杰克 康菲尔德在《慧心自在》中写道他的一个朋友哈里森 霍布里泽尔在60岁时,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决心把自己的病当做“实修场所”,“即使他的记忆和身份丧失了,他仍然向世界提供一份善良的心意。……但是,一天晚上,他发现自己站在一个静修小组前,忘记了他是谁,为什么站在那里。于是,他干脆开始专心地大声承认他的经验:‘头脑空白、紧张、恐惧、身体紧绷、尴尬、冷静、好奇、紧张、平静、放松、头脑空白、可爱的感觉、比较温暖、较少颤抖、仍然不定。’如此说了几分钟,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停下来,静静地休息,并且向观众鞠躬。观众站起来,鼓掌赞扬徒弟在场合他的勇气。就像许多人说‘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教诲之一’。有一个时刻,霍布里泽尔甚至把老年痴呆状态转化成了自由。”(杰克 康菲尔德《慧心自在》,第157页)


霍布里泽尔患了老年痴呆,在记忆和身份丧失后,仍然能够“向世界提供一份善良的心意”,它是宝贵的资料,蕴含丰富的启示。这“心意”究竟是什么在“提供”的呢?是什么使他在忘记了自己是谁后,还能够表达自己的感觉呢?这些都说明,他背后还有一个“我”。——凡有清晰的觉知,就说明那个能够觉知的“我”依然存在。这个觉知的“我”,就是我们的"观察者我"、“真我”、“大我”。我们什么时候走,让它来决定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清晰的这个”我“。

这个“我”,如果清晰到一定程度,应该就是“灵魂”了。

只有“灵魂”完整的时候,它才能够自主地决定是否离开,何时离开。

三、想起了潘鹤老师


也正是在2013年年初的时候,在广州与潘鹤老师又一次会见。潘鹤是中国著名雕塑家。

广州美术学院,走进潘老师住的宿舍,里面有一些变化,但没有太大的变化。1993年——1994年期间,我们多次在这里,一直谈到深夜。他谈到他一生的传奇故事,最上心的一些事情,包括他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当时我多有触动,写了和发表了几篇文章。后来,我们一直偶有联系。

2013年,他已经近90岁了。那次见面,感觉他身体、反应都仍然可以,但记忆力不行了。他看着我,我说:“我是许金声。”他看看我,说:“想不起来了。”我讲我的一些情况,以及我们在一起的情况,他仍然没有想起我的名字。但他知道,我是他曾经认识的人。他的话很多,只要问一个问题,他就会不间断地说下去。

话题所致,他对我朗读了他80岁时(2005年)写的一首诗歌。

我请他写下来。他找了一张纸,接着把这首诗写在纸上,送给了我。诗云:


“转眼人间八十年,

世风日下钱钱钱,

老来才知徒悲愤,

能癫就癫过一天。”


看了欧文 亚隆的采访,我开始反思,当时为什么没有想起问潘鹤这个问题:

“对您来说,现在经常与一些不能确定是谁的人一起谈话,包括我,您有怎样的感觉呢?”

我想起以前与他的一次交谈。这已经是在我发表了对他的采访之后。

当时,我把另外一位朋友对他的有一定批评的看法告诉他,没有想到,他的反应非常大,使我感到意外。

应该说,当时我与潘鹤老师的关系,还没有达到欧文与他的老师弗兰克的那种程度,有氛围足以问出那样的问题。

死亡,灵魂,灵性 - 天天要闻

潘鹤老师的雕塑《自我完善》,我一直都比较喜欢。但“自我完善”,还并不是人们活在世界上的终极归属。人们活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固定的终极归属,唯一的最好的状态,是不断有所自我超越,是活出自己的大我。所谓“大我”,就是那个能够不断更新自己对“道”“终极真理”之类的的那个我。

《自我完善》的雕塑 ,原来是一女性。1991年认识潘鹤 ,参观潘鹤的工作室 ,一看见 就很喜欢,当时我就站在该雕塑后面,照了一张照片。后来这张照片,放入了拙著《活出最佳状态》一书。一次参加海灵格的工作坊,我把此书送给台下的一位香港朋友,不料海灵格夫人恰好在旁边。她从香港朋友手上拿来这本书翻看,恰好翻到这张照片,十分喜欢,便指着照片问:雕塑后面是你吗 ?我点头说是。见她的状态,似乎对此书的 内容 感兴趣,而此书却是中文,想起我正好带有一篇《我的一次 神秘体验》的英文版,我就送她这篇文章。谁知她一看这篇文章,更是兴奋,眼睛发亮,问:你愿意把这篇文章给海灵格看吗?我带着这篇文章,其实正是想找机会送海灵格的,真是太美妙了!我说,我不仅想给海灵格先生看,而且还想采访他。于是,我对海灵格先生的第一次采访,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地实现了。第一次采访的时候,海灵格夫人也在场。

美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不断激起再创造,灵感启发灵感。潘鹤的这一作品,就这样与一位心理学大师相遇,而且促成了我有幸与心理学大师面对面交流……



四、我看到的地狱
今年5月20日,我在常州举办通心工作坊。上午,为了让学员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我又放了高为杰老师的管弦乐《别梦》。这是一个非常有震撼力的作品。刚刚听时,一般都会非常不舒服,会勾起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产生各种各样或者恐怖的,或者扭曲的意象。有时候放这首管弦乐时,我也会仔细地听。这次我又仔细听了。 我发现自己仿佛走进像地狱一样的地方。这地狱,乍一看,有点像多年前在桂林参观七星岩的感觉。若明若暗的光线,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鬼,牛鬼蛇神,或者手舞足蹈,或者做各种各样的怪表情,或者保持沉默。而走到一个地方,我看见地藏王菩萨,正坐在一岩石上休息。看起来心情平静,但有点疲劳。接着,画面又变化了,怎么是我自己坐在那地方呢?
五、怕死吗?
上述意象对于我的意义上什么? 地狱没有那么可怕。 等待地藏菩萨来度您。 或者,您就是地藏菩萨。 什么是怕死? 怕死,在很大意义上就是怕地狱。如果地狱都不怕了,还谈何怕死呢? 怕不怕死,与是否善终,还不是一回事情。 能够善终,至少是能够接纳死亡。 善终者,临终时肯定是不怕死的。 但不怕死,未必就能够善终。 善终,比不怕死,还要难一些。 不怕死,常常牙关一咬,血液上涌,似乎就做到了。 但是善终,它需要修炼,尤其是灵修。 说话留点余地,不排除其它情况。 六、如何做灵修?
“灵魂”是不死的。 什么是修炼?什么是灵修?灵修有种种理解。做这里,我做这样理解:灵修就是与“道”“终极”等通心。 我理解,灵修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有这个通心的主体。而这个主体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不少人已经丢失。首先要找回它。我前面谈到“灵魂”可以理解为那个觉知的“我”,作为"观察者的我"、“真我”、“大我”等。 我长期举办“全人心理学 心灵成长工作坊”,不少人由于这样那样的烦恼来参加,他们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灵魂还没有找回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做事情没有主见,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浑浑噩噩,或者相反:鲁莽武断,冲动无法控制,易激惹…… 做个案第一步,让其真实起来,逐渐找回灵魂。找回灵魂,就会逐渐形成独立人格,变得越来越能够通心。包括面对终极的难题:面对死亡。 我们什么时候走,就让这个“真我”“大我”来决定吧。当然,如果还没有这个清晰的这个”我“。尽管它是一直存在的,但它丧失了,丢失了,或者说,它被蒙蔽了,遮蔽了…… 找回它,巩固它,发展它! 此时不行动,还待何时呢? 如何做灵修? 总结一下,就是简单的两步: 第一步,体会到什么是灵魂。即,与自己通心。这也是一个练习觉知力,增长觉知力的过程。 第二步,建立与道、终极的关系。即,与道、终极通心。在灵魂没有找到之前,这种通心是难以进行的。 欣慰的是,全人心理学对于这两步达到,都有自己的清晰的方法和技术。
如果灵修普及,大家不仅不再反抗、隔离死亡,而且消除对于死亡的恐惧。那么,大家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不接纳了。甚至,人类的风俗习惯会发生改变。当有人离去的时候,大家一起开欢送会。奏的音乐,将不是表达悲哀……

死亡,灵魂,灵性 - 天天要闻



死亡,灵魂,灵性 - 天天要闻



死亡,灵魂,灵性 - 天天要闻



死亡,灵魂,灵性 - 天天要闻



死亡,灵魂,灵性 - 天天要闻



(未完待续)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