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后总爱流鼻血?家长一定要警惕这个病!

幼儿身体抵抗力弱,经常会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而对孩子来说,感冒诱发的其他疾病才是最危险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就是其中之一。

到底什么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此病以前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下文以ITP代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血小板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在体内发挥着止血和凝血的功能,没有血小板,我们就是一个“玻璃人”,摔不得、碰不得。人体正常血小板的数值通常保持在(100~300)×10^9/L,当血小板在(10~50)×10^9/L时,血管脆性增加,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可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有出血点;当血小板小于10×10^9/L时,极易发生严重出血,一旦发生颅内出血,非常危险。

病毒感染与ITP 密切相关

很多患儿在发病前常常有病毒感冒病史,感冒后常常出现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或鼻子出血不止。那么,ITP是病毒导致的吗?目前专家研究后认为,病毒感染不是直接导致发病的因素,而是病毒感染使机体产生了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从而破坏血小板。

此外,病毒感染后,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附着在血小板表面,导致血小板容易被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血小板寿命变短。总结起来就是,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紊乱,导致机体自己把自己的血小板给破坏了!

得了ITP能治好吗?

目前80%~90%的儿童经过治疗或观察后能够痊愈,10%~20%可反复复发进展为慢性(反复大于6个月),致死率约为0.5%~1%,主要死于颅内出血。

目前ITP的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输注血小板,由于患儿体内存在破坏血小板的抗体,目前不主张反复输注血小板。只有出现紧急出血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当发生颅内出血或内脏出血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慢性ITP一线治疗效果欠佳时,还可以选择二线药物:脾切除、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TPO、利妥昔单抗等。一旦进展为慢性,治疗往往需个体化,药物选择应充分权衡利弊。

时刻保持警惕性

孩子感冒后家长要保持警惕,如果发现孩子身上有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即使不严重,也要去医院查查血常规,这样也放心!另外,要是得了ITP,要有信心,因为大部分经过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但一定要严格执行医嘱,千万注意安全,最好多人看护,因为这时候的宝宝真是磕碰不得,安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