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一定会给他们足够的爱,可是爱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没采用正确爱的方法,就会变成溺爱,很多家长分不清溺爱和爱的区别,溺爱并不是过多的爱,而是家长替代孩子做了那些本应属于孩子的事情。
爱与溺爱的区别是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先来看看常见的10种溺爱方式: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把孩子当成全家的中心。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就是“小太阳”。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可能特别严重。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边哄边求。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包办代替孩子应该学会的劳动和家务。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更别说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的包办代替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然而有的孩子摔跤后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而有的孩子胆小爱哭,这往往是家长过于紧张造成的,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孩子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从小迁就孩子,孩子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家长管孩子:“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
不肯放手的父母,
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不能溺爱孩子”的说法由来已久,我们往往只从字面理解,认为“溺爱就是爱得太多”,于是推导出“不溺爱就是要少爱一些”。
很多家长对此深信不疑,但其实这正是我们被迷惑的表现——爱和溺爱并不是一件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溺爱的本质是控制,爱的本质是给自由。
“溺爱”不是“太多的爱”,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溺爱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有句谚语叫“爱之深,责之切”,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这种“给予”的幸福中,殊不知这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替代父母”。
剥夺孩子的独立性,替他决策人生的交友、学习、游玩等事项,这就是“溺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
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很多家长有说不完的“我是为你好”“你要听我的”——表面上看,是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实质上则是事无巨细地剥夺了本属于孩子的自由。
在教育上,“溺爱”恰恰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会让孩子失去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的原因。
如何区分爱和溺爱呢?
母爱有两个最重要的任务,首先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接下来是和孩子分离,促使孩子成长。
如果说“溺爱”是管制、包办、批评,是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爱”就是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是陪伴孩子慢慢获得生活的经验。
自由=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
给孩子自由不是放任,更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给孩子选择、尝试和犯错的权利,让孩子从中获取成长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当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充分的爱,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在他遇到问题时,总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他自然会对父母表达出依恋和信赖。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以愉悦而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会调整自己的——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爱孩子,是尊重孩子,清楚我们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明白哪些是我们该做的,哪些是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做的,跟孩子的相处会变得简单,亲子关系就会更融洽。
请相信,你管得越少,放手得越多,孩子会越好。
放手的分寸如何拿捏?
孩子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精细调控,正因为信任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所以可以放手。
“放手”的原则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切他喜欢做的事,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并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
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自我修正。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你也要允许她犯错,平和地接纳她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不去犯错,孩子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你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你们之间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附属品或下属,你必须尊重他的自主选择。
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不按我的来就是错的”这样单边主义的思维模式,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请耐心地陪他一起慢慢获取生活的体验,请允许孩子“慢点”长大。
在心理上,要给孩子最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要急着要求孩子听话,而是学会做“听话”的家长,倾听孩子的需求,尽量及时满足他。家长越平和,孩子越听话;家长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家长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