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要有智慧,怎么区分大爱还是溺爱?

优质父母365课堂

DAY 95

爱孩子要有智慧,

怎么区分大爱还是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我们常常说,爱孩子要有智慧,这说的是大爱,但是有的父母爱着爱着,就变成了溺爱。那我们怎么区分大爱和溺爱呢,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入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较低层次至较高层次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这五类需要主要是什么内容。

#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生存发展的最基本需求,包括食欲、性欲等生存欲。

#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困扰的需要,这里面也包含有不被人责骂的需要。

#

归属需要

归属需要包括对友谊、爱以及归属关系的需要,所以我们都希望有朋友,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希望加入一个组织,希望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甚至组建一个家庭。

#

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对自己成就或自我价值的感受,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

#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使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可以对应到这五类需要中去。

大爱孩子的父母,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的高层次需求比如重视孩子的归属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培养孩子多接触各种活动,发现自己的潜能,让孩子有理想抱负等。

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更关注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孩子用名牌,不让孩子受到委屈,不让孩子受任何挫折,这些往往是孩子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

我们都想做有大爱的父母,但是大爱关注的高层次需求,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才能看到一点成果,也需要家长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和陪伴孩子,探索这些高层次需求的实现途径。如果家长不够耐心,也不能要求自己,往往就容易陷入溺爱的层次。

当然,大爱的父母也不是就不关心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了,只不过做到孩子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满足即可,而不是像溺爱的家长那样过度重视。

王洲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

成都心协催眠与心理健康专委会秘书长

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