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何艳玲主任药师从业三十多年,见证我国儿童用药的兴衰起落。
推进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培养儿童药剂科人才、科普用药知识,何艳玲为孩子们能够有药可用、安全用药倾注了多年心血。
她认为儿科药师的角色很重要,并对未来的行业前景充满期待。
对父母来说,养娃最怕的就是娃生病,连小打小闹的感冒发烧都会让家长们心头一紧。药太苦孩子不愿吃,没有适合孩子的药物剂量、掰药怕不准,担心医生滥用抗生素……种种关于儿童用药的问题,一旦孩子生病,就会缠绕在家长心头。
而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医生和药师。儿科药品短缺、剂型规格不齐,相关临床试验开展受阻等问题层出不穷,不断考验着儿科医生和药师的水平。
如何走出儿童用药困境?此次医学界邀请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主任何艳玲,回顾多年来儿科用药发展及她与团队为突破难题做出的努力。
专科用药缺口大,药企动力不足
何艳玲所在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机构,年门诊量最高时超过400万人次,每天非高峰时间的门诊量约为1.2万人次。在庞大门诊量压力下,该院儿科基本能满足常用药的需求。
何艳玲介绍,近年来国家在药品方面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广州市将儿童药物纳入集采范畴,制定很多优惠政策。目前,感冒发烧咳嗽等儿童常见病药物或中成药的剂型规格相对齐全,包装、口感可以满足需求。
但是在专科疾病上,儿童专用药缺药情况较严重。例如对一些心脏病、癫痫、免疫缺陷、罕见病等患儿来说,专科用药存在很大缺口。进口药少、说明书上无适合儿童的用法剂量,这对儿科医生来讲特别困难。
何艳玲回忆,临床上可能会遇到3岁及以下的孩子来到医院后很恐惧,不配合检查。而CT、MR等检查要求孩子安静,需要服用一种叫水合氯醛的药物。由于保存问题,目前医院通过医院制剂来解决。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药物苦涩难吃,患儿会呕吐。如果此时加量会很危险,因为部分药物进入胃黏膜会迅速被吸收,吐出的量难以计算,如果加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对此,何艳玲呼吁改变剂型,通过栓剂肛门给药,或者采用包埋技术提高药物嚼味,提高患儿服药的准确性和依从性。
此外,适合儿童的品种、剂型异常短缺,厂家经常断货,只能通过药师分药、医院制剂来解决。例如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氯化钾,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地高辛等药物,“我们希望有企业能够定点生产此类药物,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帮助社会上的罕见病患儿。”何艳玲说。
儿童临床药物研究增加,第三方机构协助
何艳玲的另一个身份,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2012年,医院获得承接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资质。
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约有760万例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许多是因为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因此,儿童药物的缺乏是目前迫切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鼓励开展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是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措施。
工作刚起步的几年,何艳玲感到困难重重,每年接的项目不足10项,阻力主要来自家长和药企。
何艳玲观察到,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要参与临床研究。对于感冒发烧甚至肺炎等常见病,家长觉得相关药物已经很多了,没有必要再让孩子参与。而神经科、血液科的慢性病的患儿,家长配合度则较高。
相关药企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儿童药物市场份额小,因此参与临床研究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试验对受试者的健康状况要求较高,中途退出者很多,试验因此夭折。
“
有研究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通过资格认定或复核检查的设置儿科专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共62家,其中儿童专科医院12家。目前我国儿科疾病就诊人数约占所有疾病的20%,然而儿科临床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临床试验依然很多空白。
2016年,事情发生了转机。
该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了《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指导性建议,为企业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提供了可参考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指南,对于规范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提高试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列的政策优惠给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带来了希望。何艳玲明显感受到近些年临床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人打电话来咨询相关事宜,每年接手的项目也有翻倍。
同时,一些新药研究第三方机构兴起,极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压力。“平时医院的研究者非常繁忙,需要有人协助完成事务性工作内容。这些第三方机构作用很大,他们在患者和研究者团队之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试验更加顺利、规范。”
医院药师不可或缺,患者宣教有待普及
2017年前,药品从生产厂商到销售终端要经过众多中间环节,进入销售终端医院之后,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可以再加价15%销售给患者。2017年之后,国家取消加价的药品“零差率”政策,倒逼公立医院展开“自救”,这也给药师群体带来很大冲击,不少药师离开医院,走向社会。
在何艳玲看来,药师职业不可或缺,零差率政策后转型要求更加急迫。她曾参与多项不合理用药研究。
“
2015年,何艳玲所在医院门诊西药房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的1589张儿童处方用药单,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比5.03%,主要原因是临床选药不合理、用法和用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重复用药及用药间隔不合理。
2016年,他们回顾分析所在医院2014年儿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发现在2366张处方中,超说明书用药有1835张,占比77.56%。
用药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药师参与改善。何艳玲明显感受到自己所在的药师团队人才队伍改观明显,十年间,不断有硕士、博士高学历药师加入队伍,目前已有专职的临床药师服务住院患者。日常工作是开展临床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指导医生合理用药。同时开展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合理用药干预等一系列临床药学工作。
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希望医院药师能提供高水平药学服务。
在何艳玲看来,患者教育是提供高水平药学服务的重要环节。
2017年12月,何艳玲与团队一起组织面向家长的宣教活动。借本院接诊的儿童药物中毒案例,带领大家走出多个儿童安全用药存在的误区,为家长们讲解了不同药物剂型的正确使用方法,分享了给宝宝们喂药的小窍门,教家长们看懂药品说明书上的要点,并提醒大家药品存放需注意的细节。
“我们现在要更多通过各种途径来科普宣传,向公众传递安全用药的知识。”何艳玲说。
专家简介
何艳玲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主任药师,药学部副主任, 国家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美国药师协会(APhA)药物治疗管理(MTM)认证药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成员
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药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药事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儿科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儿科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药业》、《中药材》及《今日药学》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