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这些父母高情商的教育方式:太智慧了,点赞!

男孩被父亲领到农贸市场,表情凝重

01.凌晨,这些父母都在干什么?他们都是为了谁?

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大男孩,躺在床上玩手机,不学习,也不睡觉。

他经常玩手机玩到深夜,妈妈说他无数次,收效为零。

这样的孩子,相信生活中,还有很多。

叛逆期的孩子不好管:

说浅了,不疼不痒,他(她)不听。

说深了,弄不好人家离家出走了,甚至寻短见,弄得家长更无计可施。

看看这个大男孩儿的老爸怎么“教育”儿子的。

早起忙碌的小商小贩

凌晨三点多,这个男孩儿的老爸,和颜悦色地喊儿子跟他一起出去溜达溜达。

爷俩并肩而行,老父亲没有责备,也没有打骂儿子,而且目光如炬地看着儿子的眼睛,然后,伸手抚摸着他的头,轻声说:

“现在是凌晨三点多,夜深人静,大多数人都在睡觉(休息),你在打游戏,我们看看那些人都在干什么?”

这位父亲把儿子领到农贸批发市场,让儿子看看那些起早在忙忙碌碌的人,告诉儿子,他们都是别人家孩子的父母,问儿子:

“这些父母,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是为了谁? ”

那个男孩看着那些忙碌的小商小贩,没有回答他父亲的问话,但是,看得出,男孩儿的表情变得很凝重,陷入了沉思……

男孩神色变得有些凝重

男孩儿爸爸:

“儿子,你知道他们为了谁,是为什么会这么忙碌吗?”

男孩收回望向那些小商小贩的目光,对他老爸说:

“(他们是)为了生活,为了子女”。

此时此刻,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来说,这位父亲的教育,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孩子,要学会让他们自我反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已经落伍了。

时代在发展,我们成年人尚且不能抵御智能手机(及手机里丰富多彩的内容)的诱惑,我们凭什么去责怪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

对这么大的孩子,家长的“说教”和“打骂”,都只能会令孩子更逆反。

而这位家长这种带着孩子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的“沉浸式”教育方式,很智慧。

相信,无需这位父亲再说什么,男孩儿内心深处已经受到触动了,那么,家长的教育“目的”就已经达成了。

男孩儿一双大眼睛盯着父亲

02.“体验生活”:上演苦肉计

一个小男孩儿,不爱学习,老师怎么说、家长如何教育,甚至动用物质奖励,结果,都不起作用。

这些父亲是一位建筑工人(农民工),平日里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风里来雨里去,很少休息,当然,他下班到家,儿子已经睡了,早上,他上班去了,儿子还在睡梦中。

有时,去外地打工,甚至一年半载都才能回家一次。儿子和父亲独处的时光有限,更别说亲自互动了。

不爱学习的小男孩儿,被父亲逼去建筑工地

孩子不学习,门门功课倒数第一,媳妇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没用。

老师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找家长”:

因为男孩不仅仅只是不爱学习,还扰乱课堂纪律,很多老师上课,看到他就头疼,影响了老师课堂教学的热情和效率,有时,违反纪律严重,不得不批评和制止他,无形中,占用了其他同学上课有效听课的时间,其他家长议论纷纷,意见很大,因此,班主任老师只能给小男孩儿的父亲打电话,讲述他儿子在班级里、在学校、在学习上的“表现”。

男孩被带到父亲工作的工地“加班”

这位父亲很智慧,对儿子也是不打不骂。

父亲把儿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工地,给他换上工作服,让他跟着自己绑钢筋。

父亲对儿子说:

“不爱学习,不爱念书,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们尊重你的选择。

但是,爸爸妈妈会慢慢老去,会有干不动活的那么一天。

你也长大了,不可能让父母养活你一辈子。既然你不爱学习,觉得学习很苦,那就跟爸爸一起干活吧,学点养活你自己的本事吧。”

男孩开始在工地“上班”

男孩儿兴高采烈地换上工作,心想:

“只要不让我学习,干点活儿算啥?”

小男孩还是太小了,社会阅历不足,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他是以“玩儿”的心态去工地的。

但是,穿上工作服,实际干起活来,他就知道“不好玩儿”了。

老父亲见儿子有点畏难情绪,佯装“视而不见”。

他不停地给儿子“分配工作”,让儿子“加班”,而且,一加班就是几个小时。

干了几天,小男孩儿哭了……

父亲看着儿子,心里很是心疼,脸上却装作云淡风轻:

“儿子,怎么哭了?”

男孩抹了一把眼泪,没吱声。

父亲:

“我打你骂你没?”

男孩:“没”。

父亲:

“我没打你也没骂你,那你哭啥?”

男孩:“刚才捆钢筋时,脚砸了。”

父亲:

“你脚砸了关我什么事啊?上工地干活,谁没砸过脚啊?”

男孩不再回答父亲的问话,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哭的那叫一个伤心哦。

父亲:

“你不好好学习,不爱学习,爸爸有没有别的本事,只能教你在工地干活。不用学习,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男孩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

“爸爸,明天还送我去上学吧,我不在工地干活了,将来长大了,我不干这样的活。”

父亲:

“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哦!回学校以后,要认真学习,课堂上遵守纪律,不能再捣乱,听老师话,听妈妈说,别让老师和妈妈再因为不学习的事找我”。

03.不吃读书的苦,留言吃生活的苦。

女孩雯雯长相秀气,还有点娇气,在家里,是一个不也不扣的小公主。

作为独生女,雯雯被父母和双方老人众星捧月一般长大,自私又任性。

她很爱美,喜欢打扮,爱吃好吃的,爱玩,就是不爱学习。

作业经常不完成,学习成绩倒数有名,经常因为不听话、不学习、考试不及格被找家长。

雯雯长在山清水秀的江南,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以务农为生。

因为她不爱学习,父母又舍不得打她(对于骨子里不爱学习的孩子,打和骂,都是没有用的)。

父亲无奈,带女儿下地干活。

刚进荷塘时,虽然脏,但是,雯雯觉得很好玩儿。

父母对她不管不顾,只顾闷头干活儿。

过了一会,雯雯觉得不好玩,有点腻歪了,而且,她觉得脚底下有什么东西咬了她一下。

她一屁股坐在荷塘重,哭着跟爸爸撒娇卖萌耍赖:

“我走不了了,不知道什么东西咬了我一下。爸爸,救我!”

雯雯坐在荷塘里耍赖不想干活了

爸爸:

“你叫谁都没有用,没有用!”

爸爸:

“你不是不爱学习吗?总觉得读书苦。”

雯雯:

“(读书)不苦,不苦。爸爸,我不要跟你们干活,我要去上学,我会好好学习的。”

雯雯不停地跟爸爸求饶,不愿意干苦力

04.拿笔好还是拿砖头好?

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有点“简单粗暴”,但是,不是打,也没有骂,还很有效,也很值得借鉴。

一个五官端正的低年级的小男孩儿,满脸苦相,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转。

小男孩儿怎么了?

原来,这孩子特别淘气,爱玩爱闹,好动,就是不爱学习。

小男孩一手拿笔,一手拎着砖头

一个这么点的小男孩,一只手拎着一块砖头,自然很吃力。

小男孩因为一只手拿不住那块砖头,就想用另一手帮忙,被父亲呵斥住了。

父亲:

“一只手拿笔,一只手拿着砖头,一只手里,只能拿一样东西,你看是拿笔省劲儿,还是拿砖头省劲儿?你愿意拿啥?”

小男孩儿带着哭腔:

“愿意拿笔。”

砖头拎不动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才能给自己更好的生活。

教育孩子,很多时候,动武或说教,都可能适得其反。

上述几位家长的做法,很智慧,值得借鉴。

亲,看了上面几位家长的做法,你受到哪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