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钱穆珍稀讲义,跟着国学大师了解中国历史,建立整体框架

文|弥小木

《中国通史》,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读得很畅快。

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阅读体验实在是很好。好读离不开内容的通俗易懂,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是由他的学生叶龙,根据当时钱穆先生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一本书。

读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犹如坐在课堂上聆听着钱穆先生的教学。关于钱穆先生与中国历史,有一段值得诉说的故事。

钱穆先生最初在一所小学教书,因为有自己的想法,写了《先秦诸子系年》,被看法不同的历史学家顾颉刚看到后,不仅没有引起争论,顾颉刚反而推荐钱穆先生去当时的燕京大学任教。

后来钱穆先生到了北大任教。在教北大历史的中国通史课时,钱穆先生对当时的教法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门课由不同的老师教不同的时代,这样的教法并不是很合适。最终,当时的北大采纳了钱穆先生的意见,由他一人给学生们讲述中国通史的内容。

在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能很好地了解中国历史。

建立框架思维,学历史更轻松

作家方军分享过学习一个领域的方法,先建立大的框架,再往里面填细节的内容,这样能更全面、快速地进入新领域。

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历史的了解与学习。如何搭建中国历史的框架?阅读相关的书籍,无疑是最便捷的方式。可市面上讲中国历史的书籍,想要完整地了解,动辄十几、几十套的书有不少。

十几、几十套的历史书,还没开始看,让人心中先有了压力,很容易看了开头,后面的内容就再也没有动力去阅读。

有没有体量轻便一些,既能建立中国历史的框架,读起来又轻松愉悦的书?有。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就很适合。

因为是课堂讲义,因而读起来很轻松,钱穆先生曾有过对大学者的一种说法“凡是大学者必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为自身的表现,二是要有好的有效的教人方法。朱子便具有上述两种能力。“

看了这本《中国通史》,就能理解钱穆先生所提到的“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了。

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从中国历史的分期开始说起,讲到黄帝、夏商周……辛亥革命,明确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发生缘由,书中的脉络清晰,讲解得通俗易懂又能引人思考。

历史学教授王家范曾说:成功的教材,大抵都有一种贯通始终、前呼后应的“气脉”,一种能体现中国历史特征和发展过程相续相变的“生命气脉”和“中国韵味”。读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通史》,恰恰能感受到王家范教授说的成功教材的味道。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感兴趣,不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轻松搭建中国历史的框架。

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意义

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研究一种文化的人,专埋头于这一种文化,而于其余的文化,概无所见,也是不对的。”在这本《中国通史》,时不时就能看到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与他国历史的看法与思考。

了解历史,对当今的生活有什么用呢?

作家杨照说学习历史,可以有助于我们“从历史而认识人的行为多样性以及个体或集体行为逻辑”。这也是学习历史,既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也要明白历史是如何发生、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

在这本《中国通史》,会看到钱穆先生讲述的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比如讲到秦朝时,钱穆先生总结了秦朝开创中国历史新阶段的四大事项:疆域版图、人口、新的统一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传统性。

也会讲到历史发生的原因,比如秦灭亡,钱穆先生给出的讲解是“秦是中国第一个统一政府,是贵族的;汉是中国第一个士人政府,是平民的。历史进步是有步骤的,眼光不应短视,吾人应具有‘范畴’的系统的看法。”

了解历史曾发生了什么,又是如何发生的。一本《中国通史》,了解中国历史,思考历史所带来的思考。

写在结尾的话

在这本《中国通史》里,钱穆先生讲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时,讲到了这样一句话“对中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带着这句话回头再看这本《中国通史》、再去了解中国历史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试试看带着“对中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翻开《中国通史》,跟着钱穆先生的思路,进入中国历史的世界。

我是弥小木,和我一起读书~遇见书,遇见人生的N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