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概论 | “上善治水”是幼儿教育环境设置的总原则


幼儿教育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


幼儿以慧识为主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对于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吸收的本能,其所在的环境始终就是学习教育环境,因此德慧智幼儿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



德慧智教育对幼儿学习环境的总要求可以用“上善治水”四字概括。


老子在《德道经》中指出:“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上善治水”,就是指对我们的生命之水用上善的德进行治理、管理、调治、陶冶,从而使人生回归德道之路;“上善治水”,就是用感恩和赞美之心对待万事万物。


幼儿的身体百分之八十左右都是水。水具有聆听、观看、感受、记忆等功能,能够对各种信息与能量都产生相应的反应与变化,是最好的承载体。


主动运用上善的淳德治理幼儿生命体中的水,以善治之,就能使水发生德性的改变,从而利益幼儿的生命。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身中的水被德善以后就能使人清静,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环境包括物相环境和质象环境。


物相环境是可用肉体感官感知的物质环境。


物相环境对幼儿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后天有为生理功能的生成与正善治的建立,以及智识的发育起重要作用。


物相外环境的创设首先要符合幼儿生理物相内环境发展的特点,以保护幼儿前五根的先天功能与后天功能为前提。


例如,不宜用强光照明,不宜使用色彩过于浓烈纷杂的布置,以保护幼儿的眼识功能;


播放录音不宜声音过大,避免将幼儿长时间置于过多噪音的环境之中,以保护幼儿的耳识功能;


不宜使用气味浓重的非自然性的香料,以保护幼儿的鼻识功能;


供给幼儿的食物应味道清淡自然,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添加剂,以保护幼儿的舌识功能,等等。



质象环境是指不能用肉体感官感知,但客观存在的精神环境。


质象环境是超越三维物相而又与物相融合的环境形态,质象既能与物相结合,又能摆脱物相的束缚和制约,是以高维度形质存在的外环境。


由于幼儿在物相与质象之间的自由度极强,感知力丰富,质象环境直接作用于幼儿的精神系统,特别是先天慧识。


质象环境的善恶性质对幼儿先天慧识具有直接滋养或损害的显著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幼儿质象环境的正善治建设。

该文摘自熊春锦先生著《幼儿教育概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2022年7月第3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