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育孩子提倡节约勤俭,是美德,很多父母想让孩子体会生活的不易,珍惜拥有,这本身没问题。如果把向孩子哭穷当成一种正常状态,甚至认为是挫折教育,认为是让孩子吃苦、是锻炼意志,会适得其反。
最终收到的效果也许除了父母眼中的懂事之外,最大的就是孩子负重前行和自卑。
01、刻意哭穷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后患无穷
穷代表着物质匮乏,如果父母刻意哭穷,让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拥有,不配拥有,自卑由心底而生。这种自卑甚至影响一生,即便以后拥有财富,童年的贫穷阴影也未必能抹去。
第一:自卑
映射家庭教育的电视剧《小舍得》,小学生米桃一直接受父母的哭穷教育,爸爸妈妈都是进城务工人员,爸爸开小超市收入微薄,妈妈打零工。米桃是十足的学霸,父母和她的聊天最多的就是“家里穷,就指望你努力学习了”,“为你上学花了多少钱,要珍惜”等等,这样的哭穷教育下,米桃极度自卑,走路都低头靠墙角。
当她进入同学夏欢欢家庭时,对这个大都市中产家庭的生活状况惊呆,她连见都没见过的无数玩具和漂亮衣服。在夏欢欢的爸爸带她们吃了价值798元的儿童套餐后,米桃彻底崩溃,心理失衡,她不知道原来生活可以有这么大差距。
第二:脆弱敏感
美国杂志《今日心理学》中一篇文章曾讲到:穷养的孩子翻身很难。因为习惯性的物质匮乏,被父母灌输“买不起、贵”的思想,用得穿得都比不上别人,心理压力增大,不愿意与人交往。
变得异常敏感,即使周围人真心的帮助,也不肯接受,担心被人看不起。与人相处会小心翼翼,这种敏感和内心的脆弱使自己和他人都很累。
第三:限制格局
曾经热播剧《安家》孙俪演的房似锦,努力赚钱,成为销冠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同事。她穿最便宜的衣服,喜欢的漂亮丝巾也不舍得买。为了省钱租住屋价低、别人不愿住的凶宅,啃着馒头加班。钱才是她的安全感,源于小时候妈妈经常责备她:家里很穷,没钱供你上学,女孩读书没用。
从小受哭穷教育,长大后即使她不缺钱,也根本不给自己享受生活的机会,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快乐。节俭没错,但是穷的意识根深蒂固,会错失生活的美好,无论什么事都以钱衡量得失,斤斤计较,也会限制格局。
第四:影响价值观
福建某新闻栏目街头随机采访小学生,自己的要求是否都被满足,一位小男孩说,喜欢奥特曼变身器,每次妈妈都说太贵了,没钱买不起。另一位男孩儿称自己提出要玩具的需求,妈妈会说很贵,我们不像富人家,要节省。有的孩子说要玩具时,父母会要求好好学习,不要乱买分心,上学还要花很多钱。
这些孩子都受到了父母的哭穷式教育,接下来采访的心理医生指出:哭穷式教育让孩子对金钱即在乎又恐惧。一旦拥有金钱后,他在潜意识里不会很好地与金钱相处,不会支配。在哭穷的观念影响下,一旦有机会急切想拥有金钱,甚至很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价值观扭曲。
02、穷是暂时的生活状态,哭穷是永远的心态
动画片《樱桃小丸子》有一集名字是《我们家很穷》,小丸子一家围坐桌前吃火锅,因为日本的牛肉太贵,他们把少量的牛肉和猪肉一起煮,即使这样全家都很开心。小丸子从没有因为家里穷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出自卑,她一直开朗自信,不卑不亢。
这都源于家庭教育,小丸子的爸爸从没在她面前哭穷,虽然吃不起牛肉,但是他们把能吃上牛肉当成幸福。全家人展现的都是积极向上,乐观、感恩和珍惜,这样的生活态度影响下,家庭成员从没有抱怨与消极。孩子内心丰富,有积极的态度,虽然生活贫穷却是快乐的。
对孩子的欲望,如果合理范围内有又有能力满足,那么用物质换来孩子的幸福感和美好回忆,未尝不可。如果确实超出能力范围,也不应该指责孩子,让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就应该诚恳地告诉他,要求是合理的,这个东西也很好,只是暂时没有办法满足。
让孩子明白金钱只是满足生活所需,带给人们更丰富体验,并不是全部。购买物品要合理有计划,不可过度。让他有正确的金钱观,不会把钱看得过重,如果一味地哭穷限制正常需求,反而会让孩子内心欲望越来越强烈,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真正的快乐,物质是否富有绝不是主要原因,家庭对生活的态度才是关键。如果父母的格局仅限于灌输狭隘的贫穷、抱怨、买不起,孩子看似很懂事,却在心里埋下自卑的种子,后患无穷。
碎碎念: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永远把贫穷看做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会努力改变。虽然不能暂时给孩子的成长铺设完美的物质道路,但会给他们无条件的支持、爱和鼓励,传递给孩子阳光、自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是金钱换不来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