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认清世界,体味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任寰出生于1975年,她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寰已出版诗集、文集多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文学奖。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从不多话。这种生活习惯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的习惯,也养成了她独立思考的习惯。
任寰爱好写作,当作家的父亲以自己切身体会教她自觉地学会观察思考,发展她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她记日记。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在日记中不单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景物变化,而且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思考社会和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
有的父母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就是扼杀孩子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太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作成人的附属品,要受到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比如,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存在,给孩子一块由他自主“摆摊”的地盘,接受孩子对成人的合理建议,相信孩子们每一次保证等。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逛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和孩子一起阅读或看电视。然后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让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才会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
有句话说“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子女”,因此,在父母努力启发孩子创造力时,不要忘了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使父母成为能欣赏创造力,并能与孩子进行创造力互动的主力。因此,父母不应该在孩子与孩子间制造竞争压力,也不必为了培养创造力将家庭生活弄得紧张、沉重,更不必一改常态,变得又严肃又过分认真的父母。作为父母,要成为真正成功创造力培养者,应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像个挚友般倾听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举动,知道何时给他掌声,何时扶持他一把,从来不嘲笑,从来不气馁,没有命令、没有压抑。
二、让孩子学会思考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依据?”等问题,引起孩子的思考。对于上学的孩子,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孩子逐步展开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热心、太心急,应该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错了可用提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纠正错误。
三、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科学人都有超出常人的强烈好奇心,如居里夫人、爱迪生、达尔文等,他们都是从幼年时期就有相当强烈的好奇心。当孩子脑中有疑问时,他们便开始一连串的问:“为什么?”父母如何正确引导,不压抑他的好奇心,孩子的求知欲必定会越来越旺,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是探究新奇事物的开始。
曾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铜牌奖及亚太数学奥林匹克银牌奖的林英豪,从小父母就给他了许多思考能力的训练机会。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经常地问个不停,林先生夫妇针对孩子的提问,教他一些常识,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教材,通过巧妙安排,培养孩子思考能力。通常孩子有疑问时,林先生夫妇要他想一想,而不是马上给他答案。偶尔遇到难解决的问题,稍一提示,孩子便想通了,如果真没有办法,父母再告诉他答案。父母不妨经常提出些问题让孩子去思考,让他们从中多思考、探索,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开拓思路,由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中,找到最好的答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