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好多人都热心肠。总想着给别人出主意,帮着解决难题,觉得这是对别人好。确实,适当关心能拉近关系,让人心里暖乎乎。
可现实中,有人太爱操心,最后没得到感谢,反倒引发矛盾。为啥呢?因为好多时候,咱们所谓的操心,就是自我感动。其实啊,就算关系再好,操心别人也得遵照一些原则。
操心别人,多半是自我感动,关系再好,也要遵照这些原则!
(一)明确底线,不过度插手
人际交往中,明确底线很重要。别越界插手别人的事,不然咱们的“操心”,可能变成对别人生活的干扰。
作家村上春树说过:“他人就是他人,咱不能随便进人家精神领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轨迹,处事方式也不同。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天地。
生活中,有些老人爱干涉成年子女小家庭事务。子女夫妻间有点小摩擦,挺正常的事,老人非要介入。按自己想法评判对错,还要求子女听自己安排。
工作中也一样,有的同事爱对别人工作细节指手画脚,哪怕人家工作方式没影响进度。
这种越界插手,看着是热心帮忙,其实侵犯了别人边界。每个人都想掌控自己生活,别人强行介入,会让人觉得不被尊重,没了自主感。
所以说,不管关系多好,都得明确底线,别过度插手。这样咱们的关心,才是对方需要的,关系也能健康长久。
(二)换位思考,理解对方需求
很多时候,咱们自认为的操心,不是对方想要的。这就得学会换位思考,明白对方真正需求。
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是多年老友。有次李大爷生病住院,张大爷很关心,天天去医院,还买不少保健品。可李大爷家境一般,这些保健品贵,他心里过意不去。
而且李大爷真正需要的,是有人陪他聊天,解解住院的闷儿,顺便帮忙照顾家里花草。但张大爷没站在李大爷角度想,就按自己想法“操心”。
要是张大爷能换位思考,了解李大爷实际需求,比如每天陪他唠唠,帮忙处理花草,这关心肯定让李大爷更暖心。
家庭里也如此,父母有时按自己想法,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是操心。可孩子可能更想有时间做喜欢的事,像画画、踢球。
父母没换位思考,孩子不领情,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只有站在对方角度,理解他们需求,咱们的操心才不是自我感动,能切实帮到对方,让对方感到温暖。
(三)先顾好自己,再去帮助他人
生活中,有些人自己状况一团糟,还非要操心别人。其实,得先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精力真正帮别人。
就说社区志愿者王大妈和刘大妈。王大妈身体不好,家庭经济紧张,家里琐事也多。但看到社区帮扶活动,就不顾自身报名参加,想操心贫困家庭的事。
结果,自己生活更乱,帮扶工作也没做好。
刘大妈不一样,她先调养好身体,把家里事务安排妥当,努力工作改善家庭经济。自身条件稳定后,积极参与社区帮扶活动。
因为状态好,她不仅能给受助者物质帮助,还能给予精神鼓励支持,真正有效帮助他人。
先顾好自己,不是自私。只有自己生活稳定良好,才能更好关心他人,提供的帮助才有质量,这样操心才不是自我感动。
创优咖情感寄语:
操心别人要讲原则,不然容易自我感动。
孔子在《论语》里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不光这样,己之欲,也别强施于人。咱们关心他人,得尊重对方意愿需求,这样关心才有意义。
关于咋正确操心他人,给几条建议:
(1)操心前问问对方,看人家需不需要帮助,尊重意愿。
(2)学会倾听,从对方话里了解真实需求,再关心。
(3)不断提升自己,有能力精力关心他人,让关心更有效。
希望大家都掌握正确操心方法,让人际关系更和谐美好。有感触的朋友,能留言和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