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2024年04月09日22:35:25 育儿 1801

作者:星宿海

21世纪初,大量的内地孕妇涌入香港,在香港医院孕检生育,只为让孩子获得“香港身份”。

这一行为引起香港孕妇的不满和抗议,进而引发巨大的陆港矛盾。

这就是当时风波很大的香港“双非”问题。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那么为什么内地夫妻非要让孩子成为“香港人”?

这又为什么会激发两地矛盾?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儿童如今又怎么样了?

事实上,“双非儿童”的港籍身份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好。

01

开端:两个案例,打开“双非”入口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双非”?

有“双非”,自然就有“单非”,那什么是“单非”?

“单非”是指父母其中一方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顾名思义,“双非”就是指夫妻或父母双方都不是香港居民而来港产子的孕妇或已出生在香港的儿童。

在香港,这一群体被称为“双非孕妇”或“双非儿童”。

21世纪初的香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群体呢?

这就要从当时的两个案例说起。

1999年1月,在香港出生的女童吴嘉玲,因父母均非香港人,特区政府依法欲将其遣返内地,要求其在办理申请批准手续后,按照先后顺序合法来港居住。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被遣返的儿童不止吴嘉玲一个,其中包括吴嘉玲在内的四个家庭对此不服,诉诸法院讨要说法。

这就是“吴嘉玲案”。

诉讼几经周折之后上诉到特区的最高法院,最终判决香港政府败诉,同时指出:

香港终审法院享有宪法性管辖权。

判决结果引起香港政府对基本法关于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争议,提请全国人大释法。

1999年6月,全国人大解释基本法:

只要父母一方在1997年前已为香港永久居民者,其在港出生的子女才能成为香港的永久性居民。

事情到这里本该明了,基本法已解释清楚,但香港法律界却对全国人大释法不了了之,这就为2001年轰动全港的“庄丰源案”埋下了伏笔。

1997年9月29日,当时居住在广东汕尾并一直未获得香港居留权的“双非父母”庄纪炎夫妇,在持港澳通行证入港探亲期间生下了庄丰源

同年11月庄氏父母返回内地,庄丰源则留在香港与祖父母同住,其祖父庄曜诚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直到2001年,庄曜诚打算给孙子申请居留证件,却被香港入境处拒绝,并指出庄丰源没有居港权,属于非法留港,需被遣返回内地。

庄曜诚不能接受,于是代表庄丰源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诉讼。

按照1999年全国人大对基本法的解释,庄丰源案的判决应是很明确的,只是这解释的效力却被香港限定住。

香港高等法院原讼法庭裁定庄丰源胜诉,指《入境条例》相关条文违反《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依据为《基本法》第24条第2款第1项所定义的“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因此可以判定庄丰源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随后,香港政府多次提出上诉,但终审法院仍维持原判。

并表示庄丰源胜诉,并不会出现特区政府预判后果,不用担心这会导致大量内地人涌到香港。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可事实是,自2001年庄丰源案后,随着香港自由行政策的开放,内地赴港生子风潮迅速被掀起。

“双非孕妇”不断涌入香港,“双非儿童”占香港本地出生儿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2001年“双非儿童”有620人,到2012年则已增长为20万人。

大量“双非儿童”的诞生,毫无疑问给香港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同时,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02

发展:“双非”人数激增,引发产床之争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内地孕妇要远赴香港生育子女呢?

除了上面所讲的两个案例,为更多非港夫妻来港生子,子女便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可能性提供法律保障外,还有两点原因。

第一,当时内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子女。

所以,很多家庭为了躲避因超生而带来的高额罚款,选择去香港偷偷生子。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第二,香港身份带来的福利颇多,为子女未来的发展考虑而选择赴港生子。

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意味着自己的子女就能够享受到香港完善的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更有父母考虑到,因为香港护照具有免签优势,未来孩子要出国就很方便。

在一位知乎博主的采访中,“双非”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2011年时她意外怀上了二胎,如果想要生下这个“计划之外”的孩子,就要缴纳一笔高达20万的社会抚养费

本来打算放弃,但在朋友的提醒下,她知道了不仅可以生下孩子不用交抚养费,还能对孩子成长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去香港生孩子。

只要孩子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就可以享受香港的一切资源。

当时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很多内地夫妻就是看中香港教育成本低、教育质量高的资源优势,才蜂拥而至。

这对内地父母来说,是件好事。

但给香港却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在香港上演了激烈的“产床之争”。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由于大量内地“双非孕妇”涌入香港,导致香港房产供应不足;

公立医院资源使用严重超标,导致医护人员短缺,服务水平达不到标准;

本地孕妇就连价格昂贵的私立医院都无法预约到。

与此同时,由于赴港产子之风盛行,也让许多人看到了商机。

内地的一些中介公司,开始为“双非孕妇”提供赴港产子的一条龙服务产业。

鼓励、帮助内地人到香港产子,并协助其为“双非儿童”取得居港权,这使得的“产床之争”的形势愈加严峻。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其实社会早该意识到,自2001年非本地孕妇不断涌入香港以来,本地孕产资源受到无节制的挤占和冲击,香港孕妈妈们的正当权益被无限侵占。

另外,随着“双非儿童”的长大,首先面临是就是香港学龄儿童学位分配问题,而大量获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双非儿童”是争夺香港本地学额的重要主体。

03

举措:港民抗议,全面停收“双非孕妇”

面对“入侵者”对自身权益的抢占,香港妈妈们再也坐不住了。

2006年11月,连续两个休息日,大约有30名香港孕妇上街游行,抗议本地医疗资源被占用、公立产房床位不够,控诉“有仔难生”。

她们打着“争取本地孕妇权益行动”的口号,坐在医管局门口,在香港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为保证当地人该有的权益,2007年,香港政府出台了维护本地孕妇优先权的相应措施,但情况并不见好转。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到2011年,内地孕妇未经预约而前住香港公立医院急症室分娩的事件越来越多。

两地孕妇对于“香港产床”展开激烈的争夺,这导致本地居民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香港的医疗和法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陆港两地居民的矛盾一触即发。

一些香港网民开始反抗,他们集资募款在新闻媒体上刊登反对“双非孕妇”入港的广告。

广告内容言辞激烈,并带有歧视性观点,一时在两地掀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2011年10月23日,约1000多香港人上街游行,反对内地孕妇来香港产子,希望终审法院改变庄丰源案的决定,阻断内地孕妇来香港产子的诱因。

面对社会舆论和各方压力,香港政府意识到“双非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解决的严重问题。

2012年,香港政府特首梁振英宣布实行“零双非”政策,用行政手段强硬打击“双非孕妇”赴港产子浪潮,将当年内地赴港产子妈妈的数量控制在3.5万之内。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同年4月,正式宣布公立医院停收“双非孕妇”,私立医院也在香港政府的号召下于2013年全面停收双非孕妇。

至此,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时代不复存在。

香港孕产资源的紧张态势得到缓解,香港妈妈的正当权益也受到了法律的维护。

然而,这股浪潮带来的问题远不止此。

04

结局:“双非孕妇”成为过去式,“双非儿童”成为遗留问题

如今,“双非孕妇”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双非问题”也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双非儿童”这个遗留群体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2023年7月,一名江西妈妈将自己年仅12岁“双非”儿子遗弃在香港广华医院。

随后,在其入境香港时被捕,同时被控“残酷对待儿童罪”。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9月,香港法院判决其入狱4个月,缓刑3年执行,如果未来3年内她没再犯罪就可以不用真正入狱。

这起事件,再次将“双非儿童”拉进陆港两地网友的视线,这一群体再度受到舆论关注。

也许,这位妈妈只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才狠心将孩子遗弃。

也可能已经和孩子沟通好,不会让孩子觉得被遗弃,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妈妈愿意放开孩子。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行为本身是错误的。

“双非儿童”及家庭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

第一,入学难。

据“双非儿童”家长介绍,香港小学入学竞争非常激烈,需要提前一年准备和申请,而且跨境学童所能选择的学校也是有限的。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第二,上学难。

因为父母不是香港人,也不在香港居住,许多“双非儿童”只能成为跨境学童,每日往返于香港和居住地之间。

2019年,据香港青年协会调查显示,小学四年级至中三的跨境学童中,近25%受访学童每日花费3至5小时往返住所与学校。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第三,花销大。

为了节省跨境上学的路程问题,有人选择在香港租房或买房,但花销很大,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

一位内地妈妈表示,自己在新界租40多平米的房子照顾孩子,每个月租金要13000港币,加上生活费每月大概20000港币(合人民币18000元)的开支。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如果再加上内地家庭的开销,有些还有房贷,一般的家庭难以负担。

因为要接送较小的孩子通勤,父母两人中必须有一人要放弃工作,全职照顾孩子,这也意味着持续的家庭经济损失。

第四,文化差异。

在成长的过程中,“双非儿童”受到两地文化差异的影响,融入度并不高,忍受偏见和歧视。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一方面内地孩子不会说粤语,给沟通和学习带来不便;

另一方面,“双非儿童”为了赶上过境回家,无法参与课外活动。

这些因素导致“双非儿童”真正融入香港环境的机会不多,从而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难,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人。

写在最后

每个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未来,只要有这样的机会,就会想方设法去得到,哪怕与孩子分离。

殊不知,比起外在优越的资源,父母对孩子缺失的陪伴更难弥补。

从“双非父母”本身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前进,地域之间的优劣差距永远都会存在。

但是不管我们生活在哪里,家人相伴才是孩子未来发展最好的底气。

从香港方面来说,“双非问题”不应被视为单方面的负面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曾经“双非儿童”的注入为香港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有效舒缓了香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自2013年“零双非”政策以来,“双非儿童”开始断崖式下降,但香港的出生率也随之下降。

香港学校的倒闭潮,究其原因就是出生率降低导致的生源减少。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进而,香港还面临着高技术人才流失和劳动人口萎缩等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所致。

根据香港教育局最新出版的《中学概览2023/24》显示:

2023/24年度大约有51500 名学生参加中一派位,较上年度同期增加约900人。

那些出生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2023年香港学生人数回升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内地大量的“双非儿童”回流香港上中学。

可见,曾经这批夹缝中生存的“双非儿童”,不再是香港人排挤和歧视的对象。

恰恰相反,他们已经成为香港学校生源的主力军,内地人才也成为港府大力引进的资源。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任何一刀切的行为都会引发负面效果。

如若我们能看到自身以外的视角,矛盾和分歧反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点个,愿“双非儿童”最终被港人接受,也希望这些孩子能真正融入香港。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难怪风清扬没向剑宗复仇,他和他情人那点事,人到中年才彻底看透 - 天天要闻

难怪风清扬没向剑宗复仇,他和他情人那点事,人到中年才彻底看透

严格来说,风清扬在《笑傲江湖》中只能算是个配角中的配角,若论戏份,甚至可以用“龙套”来形容,毕竟他从未出山,只是指点了令狐冲剑法罢了,不过这就是金庸故事的魅力,一个角色是否吸引人,并不在戏份的多少,而在于作者赋予他的故事感,风清扬就是个故事感十足的角色。
熟人面前,永远别说这3句话,切忌! - 天天要闻

熟人面前,永远别说这3句话,切忌!

人与人之间,真诚,永远都是“秘钥”,可以让关系稳固,可以让感情长久,可以让相处舒服。做人,就做真诚的人,实实在在的,不玩虚的;本本分分的,不耍花招;坦坦荡荡的,不存算计。熟人面前,永远都别说这3句话。01、互相攀比的嫌弃话熟人,合得来久处,合不来离散,没必要一
“万物皆有理”系列图书出版,助力孩子与家长共同探索科学奥秘 - 天天要闻

“万物皆有理”系列图书出版,助力孩子与家长共同探索科学奥秘

近日,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万物皆有理》系列图书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套丛书的作者团队由中科院科学家高登义、苟利军、李新正、张志博、冯麓、王岚、魏科、袁梓铭,以及地质学家国连杰、申俊峰,携手知名科普作家霞子共同创作。自推出以来,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套图书汇聚了科学家和...
这群墨西哥“寻子妈妈”从未放弃 - 天天要闻

这群墨西哥“寻子妈妈”从未放弃

本周,在墨西哥城南郊一个被烧得焦黑的大坑附近,发现了一些烧焦的骨骼、身份证件,甚至是孩子们的笔记本。有人怀疑,这或许是犯罪集团销毁物证的一处秘密火葬场。这一发现也让一个名为“寻子妈妈”组织的一群志愿者走进人们的视野。图说:墨西哥“寻子妈妈”在首都附近发现大坑 图GJ寻子之路危险重重佛洛雷斯总是穿着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