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我这个年纪的女人,每天在家焦虑忐忑,却又无可奈何,真的好煎熬啊!”
后台有位宝妈说,因为公婆身体不好,自从有了娃以后,她只好辞职在家,和老公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
她也经常安慰自己,全职妈妈也是一项事业,是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角色,自己是有价值的。
但这种安慰,经常溃败在外人的言论中……
比如前天,吃完晚饭后,她照旧带小孩到小区楼下溜达,遇到了一位大妈,苦口婆心劝她:
“你得上班,要不然有一天跟社会脱节了。我儿媳妇就在国企上班,小孩慢慢大了,她事业越来越好,比我儿子还要厉害的嘞!”
这一番话,又让她的情绪陷入了谷底,让她觉得:“这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生活,终究一文不值。”
熊相信,以上状况,或许是许多全职妈妈在经历的吧?
社会对妈妈总是有很严苛的要求:既要很好地承担母亲角色,又要有自己优秀的事业……
否则,就好像会被标定为一个——囿于柴米油盐的生活的、过得不好的中年女人。
但熊觉得,一个中年女人过得不好,不在于她囿于柴米油盐的生活;
而在于,她不再对当下的生活抱有热情和期待。
熊觉得,不仅是全职妈妈,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我们都应该去探寻生活的可爱与乐趣。
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都是生活里的佼佼者。
熊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把柴米油盐生活过出花儿来的人。
她就是熊今天要介绍的书:《买不到的味道》的作者:平松洋子。
平松洋子是日本饮食生活作家,以饮食文化与生活为写作主题,活跃于《每日新闻》《ALL读物》《周刊文春》《dancyu》等日本各大报刊杂志。
《买不到的味道》是她的饮啜笔记,平凡无奇的碗碟,蔬果在她的笔下仿佛都有了生命;
充满深情的文字,饱含了她对食物、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熊今天,就选取5个她的饮食生活小灵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筷架不仅是餐桌的装饰,
而是筷子“可以回去的港湾”。
“伴随着清脆的啪嗒声,筷架被放到了固定的位置。像下围棋一样,放好了筷架。筷子的位置便决定了。”
这一道摆放筷架的程序,是平松洋子的餐前准备。
她认为,筷架不仅是餐桌上的装饰,更是用心守候着让筷子能平安回来的地方。
“请随时回来。”
正因为有了张开双臂随时迎接自己的筷架,筷子才能在餐桌上自如往来。
只要筷架这一“港湾”静静地守在那里,筷子便可以时而搭在盘子上,时而立起,时而架在碗口,时而伸入碗中,带着汤汁和饭粒游走,不知疲倦从不迷失。
偶尔想喘气休息一下时,它便离开手指靠到筷架上,获得片刻安宁。
平松洋子说,这就像人,在世间沉浮,就算历尽艰难困苦,只要想到自己还有“可以回去的港湾”(可能是“家庭”或“爱人的怀抱”,视每个人的情况和喜好而定),便会咬牙坚持下来。
带着这样的心情,清洗筷架也会变成一件神清气爽的事。
一边感受着水管中喷出的水流,一边将其握在掌心痛快地清洗。
哗啦哗啦,啪沙啪沙,轻快的声音带来愉悦的心情,那感触仿佛结束一天工作后泡澡一样。
在此之前,熊只认为,筷架就是放置筷子的一个装饰品;
但通过平松洋子的视角,熊突然发觉,筷架这么不起眼的餐具,原来在完成这么了不起的工作呀,瞬间觉得生活的一切都变得可爱了起来。
桌布,好似每天的洋装。
对平松洋子来说,桌布在她的饮食生活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轻轻铺开一块布,空气便会在瞬间抹上另一番色彩。
刚才还不过是个黑色的平面桌子,却在盖上桌布后变得安稳平和。
布纹细密精致,手感轻柔,四周垂下的边角轻轻拂动,仿佛在收集阳光,让人身心放松。”
平松洋子说,桌布带来的氛围和用抹布擦净桌面后的感觉会完全不同。
不是扫去一切从零开始,而是用织物轻盈地营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比如,麻质桌布大气而原生态,结实耐用,微暖的气息让人爱不释手。
又比如棉质桌布,熨斗熨平展开、铺上,脏了就哗啦哗啦清洗,简直就像每天的洋装。
这样的重复如此简单,却能在铺展的瞬间改变餐桌乃至整个房间的氛围,愉悦至心。
一滴柠檬汁的冲击。
柠檬,被平松洋子有趣地称之为:金黄色的炸弹。
滋地一声,轻轻一滴。
让天地倒转的一滴。
挤几滴柠檬,红茶瞬间会变成柠檬茶,平淡的白水会一下子变成柠檬水。天翻地覆。
更有趣的是,挤柠檬汁也有它的技巧:
多了酸味会掩盖其他味道,少了达不到效果。
若是黏坠感掌握得恰到好处,在豆子、蔬菜汤或炖汤或炖肉中挤入柠檬,悠然溢出的舒爽便会如气球顺势而飞,轻盈如风。
一滴柠檬汁,可用于添酸,去腥,提鲜等诸多用处;
熊觉得,一物多用,就藏着生活的许多乐趣~
酱油,一滴还是两滴?切莫大意。
除了柠檬汁,平松洋子还谈论到了另一调味品:酱油。
她形容说,酱油低调地承担着自己在厨房的使命,但它实际拥有着华丽而强势的美味,一直不好意思露脸。
“只要一两滴酱油,就会让侘寂的遥远彼岸送来艳丽的秋波。”
无论是鸡蛋炒饭,还是油炸豆腐,还是其他香气扑鼻的炸货,浇上少许酱油,都会显露出各自的味道,美妙异常。
这就是酱油了不起的地方,不仅自己能干,还能激发其他食物罕见的潜能。
不过,酱油放一滴或者两滴,大有讲究。
有时候酱油为了调味,而有时,是为了激发食物本身的风味。
比如,凉拌豆腐虽然会用到酱油,但为了不破坏绵密的甘甜,必须将用量控制在最小。
砂锅,一种与食物同在的器皿。
平松洋子分享说,她曾吃过各种各样的砂锅料理:
北京的什锦豆腐砂锅,香港一位老奶奶亲手熬制的水芹汤,韩国庆州温泉旅馆里的炖鸡锅,泰国的煮螃蟹和冬阴功汤,越南的菜饭和蒸扇贝……
这些吃食经历,让她充分看到了砂锅的真面貌以及魅力——
通气性极佳的陶土会让热气缓缓流动,一点一点加热食材。
温度平稳上升,即使完全熟透食物也不会变形,味道会从食材的内部充分而柔和地释放出来,如同盛开的花朵。
而且,砂锅会形成味道的一部分。
煮肉块或牛胫肉时,差别更加明显。
若用砂锅慢慢炖煮,肉块的纤维可以一缕缕松散开来,用砂锅煮米饭也会让饭粒更加饱满膨胀。
端上餐桌后,砂锅也会继续发挥它的能量,咕噜咕噜的,让人更有食欲。
就这样,她成了一个砂锅迷,陆陆续续买了一个,两个,三个……
每当用砂锅做饭时,她会一边调整火力一边在旁静观:
“仅仅望着就是享受了,恐怕连佛祖都没有体验过这种令人愉悦的世界吧。”
读着这本书,熊的脑海里一直飘荡着一句话:
“生活乱乱糟糟,我要多点花招。”
是啊,只要我们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至少在今天,一个筷架、一张桌布、一滴柠檬汁,一滴酱油,一个砂锅,在熊眼里,都变得可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