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真能读懂诗歌吗?

2023年09月15日12:54:17 育儿 8227

人们真能读懂诗吗?似乎并不能。

人们真能读懂诗歌吗? - 天天要闻


有人说过:“你要想读懂诗,就不要读诗。”诚哉斯言,可是逻辑上有问题。既然读不懂,那为什么还要费劲阅读呢?读了半天,什么都没读懂,岂不是读了个寂寞?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诗歌可以让人看懂的。诗歌本身具备多义性,并非只是一种意思。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欢喜的人读到了欢喜,悲伤的人读到了悲伤,落寞的人读到了落寞,烦恼的人读到了烦恼。或许,诗歌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烛照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带着什么样的情绪阅读,就会读到什么样的情绪,并非诗歌本身透露出那样的情绪。从这种意义来看,很多诗歌都被误读了,而且误读的人还自以为是。

要是人们看到某个专家或学者大讲诗歌内容和理论,尽可以躲开,不用听,也不用看,因为他们已经误读了。有些诗歌是不可解的,连国学大家王国维都说诗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可解的,也有不可解的。如镜中花,水中月,语言只能指向那里,却并不能代替那里的东西。

古人说好诗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不好的诗歌,基本上都是直白浅露,甚至人们读后没有什么印象,很快就忘掉了。逞才使气的诗人不少,凭借灵感创作,无论是屈原还是王勃、李白,抑或是苏轼、黄庭坚,都有着作诗的灵秀之气,却往往迷失在作诗的窠套里。他们写的并非篇篇都是精品,而是有些诗可以流传,抒情比较含蓄,情感比较丰满,有些诗却“有佳句而无佳篇”,有些诗只是游戏之作,像是打油诗。诗论家一致认为,好诗的语言标准是“大巧若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难以言说的境界,就像陶渊明写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语言达到了极限,却指向了那种优美的诗境,到底读者能领悟多少,就看读者的造化了。尽管一些诗人追求华词丽句,追求骈偶对仗的音韵美,追求苦吟,追求清雅,追求豪放,追求婉约等等,也不能完全改变诗歌的审美标准。

人们真能读懂诗歌吗? - 天天要闻

为了翻空出奇,不至于拾人牙慧,就有诗人写苍蝇,写蚊子,写老鼠,写蝙蝠,用意象的创新来达到一定的创新目的。其实,即便写一些人们认为丑的事物,在诗歌里也算是审美化的存在,并非那么龌龊。诗歌本身就是审美的,也是多义的。诗人创作诗歌的时候注重了诗歌的审美特性,选取审美意象入诗,而审美意象本身就具备多义性。只是月亮这种事物就有很多种文化意义,有思乡的意义,有思念亲人的意义,还有团圆的意义,爱情的意义,高洁品质的意义,离别之情的意义等等。在文化学里面,月亮还叫做太阴、玄兔、冰轮、婵娟等,本身就有着多重意义,到了诗里就更具备多重审美意义了。很多诗人都写月亮,李白爱写月亮,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句子,还有“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句子。此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备多重意义的意象,有柳树、梅花、菊花、松柏、莲花、芳草、红豆、竹子、丁香、黄叶、红叶、桃花、牡丹、兰花等,有蝉、杜鹃、鹧鸪、鸿雁、乌鸦、蟋蟀、鸳鸯、精卫、青鸟、燕子、鱼、鹰、狗、鸡、马等,还有、斜阳、水、冰雪、海、江水、秋水、烟雾、小雨、春风、东风、西风、狂风、金风、霜雪、露水、云,有酒、笛声、吴钩、琴瑟、珍珠、簪缨、捣衣砧,有白、红、绿、蓝、黄、紫、黑,有英雄、小人,有南浦、长亭、柳营、灞桥、乡村、古迹、草原、舟中等。意象纷呈,意义更是多种多样。同样的意象用在不同的诗句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词,变换了语言环境,就会生出不同的意思。更何况读者不同,心情不同,看到的诗歌也就不同了。

诗人写了诗歌,有自己的创作目的,可能写了忧愁,却不是很明了,有些朦朦胧胧的意思。读者读到的时候,并非完全读出了忧愁,很可能因为心情好,读出了昂扬之气,也很可能心情平淡,读出了随性适意的况味。很多人读一首诗产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要说字面意思可能会一样,但每个人的感触是不一样的,而且读到同一首诗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竟然千差万别,没办法统一。毕竟,每个读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和别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在大脑中存储了不同于别人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和别人读到同一首诗的时候,会激发出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于任何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思维,也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有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此一来,诗歌就具备了多重含义,已经不是诗人能够掌控的了。

诗人写出诗歌之后,诗歌就不属于他了,而是属于读到诗歌的读者。诗人更像是传道者,而读者更像是诗神的信徒。朦胧诗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大呼看不懂,不如看一些明白如话的诗。等到朦胧诗流行一阵子之后,人们似乎能看懂了,却看不懂明白如话的诗歌了。看来,人们的阅读习惯被诗歌培养了,却并不能完全读懂诗,只能进行个人化解读,而个人化解读就是一种误读,只是读者自以为正确罢了。

人们真能读懂诗歌吗? - 天天要闻

还是那句话,“你要想读懂诗,就不要读诗。”读不懂,才要反复读,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美学意义,理解诗神的精神。哪怕只是误读,也比不读要好得多。只是,现在的人大多不读诗了,诗人们也早就另谋职业去了,是为诗神的落寞,人世的悲哀。

举报/反馈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基层医疗机构开办普惠托育园啦!全市首批两家,均在昌平 - 天天要闻

基层医疗机构开办普惠托育园啦!全市首批两家,均在昌平

5月6日北京市首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办的普惠托育园和科学育儿指导驿站分别在昌平沙河、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揭牌运行两园共可提供超过100个普惠托位将以“医育结合”为特色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全面、科学、优质的健康管理和普惠托育服务沙河镇爱
家里那点事儿(2025—125)以后节省点儿吧,又没人养你了 - 天天要闻

家里那点事儿(2025—125)以后节省点儿吧,又没人养你了

星期四声明:本文为半分雨今日头条原创首 发,禁止抄袭搬运。感谢您点赞,评论,转发。本故事是以第 一人称来写的,纯属虚构,请不要过度解读一齐学书昨天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说是这两天都回不来,要在医院里照顾他大哥。因为他大哥不是什么大毛病,他嫂子就
母亲节特辑|今天,我当一天妈妈! - 天天要闻

母亲节特辑|今天,我当一天妈妈!

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个移情的过程,需要你发自内心地体谅别人,并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墨菲定律》母亲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妈妈们是否在期待孩子能给您一份特别的礼物?不是精美的鲜花,也不是昂贵的首饰,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
长沙妈妈请注意!本周末艺术Buff叠满,带娃or被娃带都能嗨 - 天天要闻

长沙妈妈请注意!本周末艺术Buff叠满,带娃or被娃带都能嗨

当五月的康乃馨绽放出爱的气息,母亲节便悄然而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长沙各文艺场所准备了不少活动,以仪式感加固我们与母亲之间的联系,一起来看看,母亲节我们可以和妈妈去哪些地方吧~小时候,母亲带我们看世界长大了,我们带母亲重温经典近日,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票务中心特别策划母亲节专属票根定制,带...
《是女儿是妈妈2》解锁母女关系的治愈密码 - 天天要闻

《是女儿是妈妈2》解锁母女关系的治愈密码

湖南卫视、芒果TV推出的代际沟通节目《是女儿是妈妈2》将于5月11日上线。黄圣依和邓传理、李嘉格和薄永霞、陈梦和逄敏、程潇和梁爱群四对性格迥异的母女,携手踏上一场只属于母女的率性“出走”,她们在过程....
机构大规模调仓!?年度确定性机会来了? - 天天要闻

机构大规模调仓!?年度确定性机会来了?

免责声明:本文是个人日记,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有观点, 仅代表个人立场,不具有指导作用 各位股东好:最近我们“圈友群”气氛越来越好,原因无他:我们已经连续3天新高了。我们实盘也顺利录得新高。都知道欢乐的日子都是短暂的。那么,问题来了,这次行情能持续多长时间呢?01其实,今天我们“实盘”能继续上涨,我是...
校门口的镜子:妈妈的形象如何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 天天要闻

校门口的镜子:妈妈的形象如何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作者 | 张可沂伽放学时分,校门口的奶茶店总上演着微型人生剧场:妆容精致的林妈妈被女儿同学误认为“姐姐”,而穿着家居裤的王阿姨则被儿子要求“以后别来接我”。这些场景折射出一个教育真相——母亲的形象管理正在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