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育女是父母最头痛的事,但成长陪伴又是最幸福的事,青春期之前的小朋友,正处于懵懂开窍的阶段,培养教育应该做到:多约束,少讲道理!
一、对小孩子多约束少讲道理,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心智尚不成熟,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本能的冲动和初始的欲望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时候只要给他(她)立规矩就可以了。
具体来说就是告诉他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简单来说就是立规矩,规矩是具体的,是实实在在的约束,是父母给予小孩对与错、可与否的标准,换句话说就是给小孩树立一个最简单的行为规范。曾经有儿童专家讲过,有些小孩长大后非常叛逆任性,就是因为六岁之前没有对他坚决说不,没有对一些任性捣蛋或沉迷固执的行为作出适当的惩戒,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二、少讲道理不是不讲道理,而是在恰当的时候讲,并且不要太深奥。
1、当孩子受到约束的时候,他经常会问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凭什么?这时候家长可以给予一个简单明确的答复。
举例:家长制止小孩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视时,他往往会这么问,而且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这时候你就可以顺势讲明理由,他一定会听得进去,因为这时候他在等待你的回答,当然服不服气是另外一回事。
你可以简单明了地告诉他: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视会影响视力!你看看周围谁谁谁已经戴上了深度眼镜,跳个绳都要摘下来,看个书都要戴上去,你想成为这样吗?又或者直接告诉他:你的作业还没写完,先做作业再看电视,做事要分清主次!
这样回答无形中就给孩子立了规矩,而且约束效果也就产生了。只要家长坚持这样的约束,言出必行,那么简单几句话的效果比你平时的唠叨说教要好很多。
2、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在生活中主动感兴趣地提问,这时候就不是讲约束立规矩,而是趁热打铁让孩子明白事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举例:有一次我带孩子在买水果的时候,有一个拾垃圾的老婆婆经过,老人家趁店主不注意,拿了水果店外当残次品处理的一个苹果,偷偷地放进她的垃圾袋里。老板看到了大声呵斥并把它夺了回来,还一边骂骂咧咧地撵她走。我制止道:“老板,你拿两个好的苹果给阿婆吧,我来替她付钱。”
回来的路上,孩子很感兴趣地问道:“妈妈,我们不认识她为什么要给她买苹果?”我平静地告诉小孩一个道理:人都有老的时候,要善待老人!并趁机告诉他:你要努力读书,将来有工作有出息,你才有能力帮助别人!这种大道理如果放在平时教导,孩子可能不以为然,但现行现教,一定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善良的、明辨是非的种子。
3、即便要给孩子讲道理,也不要超越孩子的年龄阶段讲一些他无法感受的道理。
举例:很多父母在孩子不爱读书或者成绩很差的时候,都会痛心疾首地教训道:不好好读书后果很糟糕,将来既没有竞争优势,也有没有稳定收入。甚至很具体地告诉小孩,将来你会买不起房买不起车的!
这些话确实苦口婆心,但效果一定不好。不是这些道理不对,而是对于从小就在正常环境长大的孩子来说,他没有亲身感受过,也超越了幼小心灵的认知范围,自然无法感同身受,即便你说得声泪俱下声情并茂,他也只会口是心非地勉强应付几句,转眼就成了耳边风。
三、约束是强制性的但不是单向的,家长要既要立规矩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现在是多媒体资讯的年代,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对世界认识越多,自我主张的个性就越强。这时候单纯地要求他做什么,不允许他做什么,孩子顶嘴叛逆的情绪会越来越多,这时候父母就要更多地以身作则来示范,才有较好的效果。
举例一:要求孩子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大人的碗底就不能剩饭粒,而且要灌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约理念。
举例二:要求孩子把房间书桌收拾整齐,家长就必须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台几摆放得整整齐齐,耳闻目染之下孩子自然会养成日常整理收纳的好习惯。
举例三:父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矫正小孩对手机的沉迷也是如此。一方面家长机不离手,在孩子面前看得津津有味,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不要碰手机,这怎么可能呢?孩子是好奇心最强的小天使,大人兴趣盎然的东西他怎么可能不去探个究竟呢?只有和孩子一起聊天,和孩子一起看书,和孩子一起下棋,这时孩子的专注力才是最强的!环境决定氛围,氛围影响情绪,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