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坏毛病”?
1岁孩子吃饭吃了几口就不肯吃了;1岁的孩子一生气就打人;3岁孩子爱看手机;4岁孩子做事磨蹭;6岁孩子爱玩电子游戏;......
很多家长想要改掉孩子“坏毛病”用的方法是:
直接制止:不能再看电视了;告知危害:总看电视眼睛会近视的;如果孩子没有重视就夸大危害:再看电视,你的眼睛要瞎掉了!!!口头告诫不管用就使用惩罚措施:你今天看电视超过了1小时,罚你不吃零食;......
可是,这些方法往往不见效,因为有两个关键步骤被家长忽略了。
关键步骤1:分析一下孩子的这些行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坏毛病。
在门诊时,我经常看到有两种情况被家长认为是“坏毛病”:
1. 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但家长期望过高;
2. 孩子能力不成熟,暂时Ta还做不到。
这两种情况如果被我们当做坏毛病去矫治,不但折腾孩子,还会适得其反。
例如,很多1岁孩子吃饭吃了几口就不肯吃了,这非常常见,原因之一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对玩的兴趣超过了对吃的兴趣,吃到不饿就不想吃了,无法像家长期待的那样吃完“规定”的饭菜量。
如果把这个表现当成坏毛病,去批评孩子粮费粮食、告诉孩子吃完了有奖励/没吃完有惩罚,往往都收效甚微。恰当的做法是:
少量多餐
如果孩子明显表示不愿继续进食,不必“强行”完成某一餐的量,可以间隔2-3小时提供一次加餐来保证营养的摄入。
多给孩子机会自主进食
只是被动接受食物,孩子会因为无聊、没有兴趣而坐不住,或者要求玩玩具、看视频,不如让孩子自己动手,从抓捏食物开始学习自主进食,提高进食的专注度和兴趣。
1. 那1岁的孩子爱打人总该是坏毛病了吧?
还真不是。
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常见表现,和孩子换位思考能力不成熟,不理解规则有关。
所以,在孩子打了人后严厉的批评,或者打他的小手,效果也不好。我们要做的是先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能力特点,示范和引导合适的规则。
2. 4岁孩子总爱磨蹭呢?
不用我说,你可能都猜到了,这也是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表现,可能和注意力不集中和执行能力不成熟有关。解决方案是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特点帮助孩子提前准备,或者温柔提醒,必要时也可以让孩子亲身感受磨蹭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3. 那孩子总是沉迷于玩手机和玩电游总该是坏毛病了吧?
确实是,可用惩罚、说教往往效果不好。其实要改掉坏毛病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反其道而行之”:想想这个坏毛病有没有好处?
关键步骤2:想想这个坏毛病有没有好处?
一点好处都没有的事情大家是不会去做的,所以很少有坏毛病是完全“百害而无一利”的。熬夜刷甜偶剧的人用“人工糖精”来感受一点甜;拖延的人在拖延的当下得到片刻的放松......在丰衣足食的年代,你应该不常见到吃树皮的人,但是在饥荒年代,很多人会去吃树皮。因为吃树皮的当下好处是让人不至于马上饿死。怎么让人不去吃树皮?给他一个馒头。
要戒除坏毛病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我们需要找到人在这个坏毛病中得到了什么好处,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方法。
例如,熬夜刷剧的人找到生活中真正的甜;拖延的人告诉自己工作半小时后就可以放松一下......如果这些坏毛病带来的好处没有被合理替代,改正的尝试往往会让人痛苦和纠结。
可是孩子迷恋于玩手机、玩电游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孩子玩手机获得了乐趣、打发了无聊时间。门诊时,家长们也会说:孩子只要出去玩、有玩伴就不会总是要看手机了。
有时在餐厅吃饭时,我看到身边带孩子的家长一面给孩子玩手机让他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呆在餐厅里,一面在抱怨孩子玩手机时间太长。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长想几个适合在餐厅玩的游戏来打发等餐时的无聊时光。
另外,和孩子从小进行丰富的高质量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玩耍的乐趣、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长大后更不容易沉迷于手机。这样的做法越早开始越有效。
年长的孩子玩电游除了打发时间,还能够逃避现实,在虚拟世界感受到成功和自己的价值。
有时家长会用言语刺激让孩子不要玩游戏,例如“你看你成绩差成什么样了,还成天玩游戏,是打算以后不读书了吗?那你还能做什么?”,“你除了游戏玩得好,还有哪一门课成绩拿得出手的?”......
但是这样的唠叨往往不会让孩子幡然醒悟,而是更加觉得现实惨淡,更想逃避到游戏中去。
如果你觉得难以判断孩子让你头痛的行为是不是真的坏毛病,或者明知孩子存在一些不合理行为但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改变,可以在做儿童保健时和医生讨论或者咨询儿童心理的专业人员,也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和大家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