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大约有2/3的孩子拥有所谓的安全型依恋。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想念迹象,通常是哭泣。当妈妈回来时,孩子会主动问候妈妈,通常会寻求直接的身体接触。接着,孩子很快会安定下来,重新去探索和玩耍。回顾一下家访的观察结果,这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进行联结的尝试很敏感,他们能够读懂孩子的信号,并有效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是针对美国人口得出的统计结果。该结果可能会因被研究的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高风险人群的研究,比如对生活贫困者、药物上瘾者或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的研究,可能会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依恋。人类学家还建议,我们应该避免将这些被试归为病态。“不安全”依恋关系的提法对孩子是具有贬低意义的。换句话说就是,问题不在于孩子是“不安全”的人,而是他们的人际关系是并非最适宜的,所以是不安全的。
大约有20%的孩子会表现出回避型依恋。他们始终全神贯注于玩具或探索这个房间,当妈妈离开时,他们没有显露出悲伤或愤怒的迹象;当妈妈回来时,他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主动回避妈妈。你觉得这些孩子的人生第一年是什么样的?你也许能猜到,家访观察显示,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以可信赖的、敏感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信号,他们甚至会忽视这些信号,对孩子的悲伤似乎漠不关心。有些孩子会渐渐明白:“既然妈妈不帮助我、不安慰我,那么我为什么要在乎她离开或回来呢?”回避的行为是对这种关系的适应。为了应对这种关系,孩子将依恋神经回路的激活降低到最低程度。
另外10%~15%的孩子具有矛盾型依恋,又称抗拒型依恋,他们会抗拒别人的安慰。在这种情况下,婴儿第一年的生活充满了不一致性。父母有时能与他协调,很敏感,会应答,但有时就不能。如果你是个婴儿,你会作何反应?你会去接触这样的父母,以安慰边缘系统被激活所引起的悲伤吗?在陌生情境中,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即使在分离之前也会显得小心翼翼或痛苦忧郁。在重新团聚时,他们寻求父母的安慰,但不容易被安抚。他们不停地哭,而不是很快回去玩玩具,他们也可能一脸担忧或失望地抓着父母不放。与父母在一起显然没有带给他们放松感,他们的依恋回路被过度激活了。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又增加了第四种分类,被称为紊乱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孩子大约占总人数的10%,但在高风险群体中,比如父母吸毒的孩子,出现这种依恋类型的百分比则高达80%。当妈妈回来时,婴儿的表现非常令人不安。他们看起来吓坏了,会接近妈妈,但随后又退缩回来;他们要么僵住不动,要么倒在地上,要么在粘着妈妈哭闹的同时又会转身离开。当父母严重缺乏与婴儿的协调,或者婴儿害怕父母,或者父母本身就充满了恐惧时,便会产生紊乱型依恋。在之前的三种依恋模式中,婴儿发展出了有条理的策略,以应对或敏感的或冷漠的,或前后不一致的照顾者。然而在紊乱型依恋中,婴儿无法找到任何有效的应对策略。他的依恋策略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