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了不被接受的方式表达情绪,应该怎么办?

2022年07月01日13:03:04 育儿 1815

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往期学员会在这里分享自我成长故事。每周我们都会和大家定期见面。本期来电内容整理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圆桌答疑。

案例一:

低龄段孩子如何引导正确的表达情绪?

孩子3岁多,每次有冲突或自己没操作好事情特别着急,会急得跺脚哭喊,通常奶奶会主动过来救场,然后娃完全不领情还会恶言伤害奶奶或把问题推卸给奶奶(奶奶根本没在场)。

有冲突的时候,妈妈抱起来只是抱起来抚摸后背不说什么,娃都会说:我饿了我困了。实际并没有。

案例二:

小学二年级8岁女孩,脾气不太好,说话很冲,家长越说什么,就越对着来,一句话说的不对,就会大声地说话,有情绪,家长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就会爆发,就算很小心地沟通,还是会这样,请问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可以如何引导?

雨林林:

首先科普一下脑科学:大脑的发育顺序是从后往前、从下到上,儿童青少年的杏仁核(负责情绪)相对活跃,但负责控制冲动的前额叶是最晚长好的,所以小孩子一般都很情绪化,一点点小事就发毛,这和大脑发育有关。

为什么要让大家先去理解情绪呢?其实主要是为了避免我们自己被孩子代入,孩子发脾气,大人是稳定的后方,但如果大人也被带进去的话,双方都会陷入情绪大脑状态。

所以看到熊孩子发脾气,先默念三声:脑子还没长好,脑子还没长好,脑子还没长好。

理解情绪的第二个作用,把你理解到的内容反馈给孩子。

大家都学过很多育儿知识,专家都会告诉我们处理情绪的第一步是共情,但共情的前提是你真的理解到了孩子,否则就是假共情。

所以共情其实有三个步骤:理解孩子情绪的缘由——看见这个情绪和原因——把你的看见反馈给孩子。前两个基于我们保持理智在线以及对孩子的观察,第三个需要有稳定的态度。

家长:

有个疑问:如果孩子的情绪来源就是妈妈自己,比如看到她字写得潦草给她指出来,她就不乐意发脾气,这种要怎么理解怎么共情?

雨林林:

共情≠认同。比如,孩子因为妈妈批评就生气,你共情的是这个客观事实,指出来就好“因为妈妈指出你的错误,你感觉被批评了,所以气死了”,但不代表你认同ta这个逻辑。

看到孩子这么作,其实我们也很烦躁,那一刻我们内心的想法是“至于吗?你太作了!玻璃心!”,然后我们是很不愿意去共情孩子的。

我们会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孩子,希望他能成熟处理自己的情绪,在那一刻,其实我们也需要一点空间先处理掉自己的情绪。所以也想给大家松松绑:不需要每次处理都像教科书一样完美,我们也是人,就算跟孩子发发脾气也没关系。

孩子用了不被接受的方式表达情绪,应该怎么办? - 天天要闻

家长:

认同她被批评后心情不好以及要重新写心里不舒坦,但是该重写还是要重写。

雨林林:

是这样的,没有前面的理解,孩子很难心甘情愿重写。理解是父母的情义,要求重写是父母的职责。

给情绪命名的确是个好方式,但在孩子情绪高峰的时候,其实也不一定要用语言,抱一抱、拍一拍、温柔的注视等非言语行为也是很好的共情。

借此回答番茄妈妈的疑问:孩子说饿了困了,也许可以理解为就是需要妈妈抱一抱,这个年龄的孩子没办法准确表达。他也不会说“妈妈我心情不好,要你抱抱”,在他的小脑袋里,饿了困了妈妈就会抱抱。

我们的所有复杂、高级情绪都是从生理需求不被满足的初级情绪发展而来的。

家长:

老师,那时候我是抱着他的,他还是说:妈妈我饿。我对他的这句话需要有具体的回应吗?我通常说:妈妈知道了,那么你想吃点什么?这样的回应是对的吗?

雨林林:

可以的。

如果共情共错了,态度仍然会被孩子感知到,孩子也会自动纠错。常见的情景就是:“你因为XXX好难过啊。”“不是的,我是因为XXX。” 常常需要多猜几次,实在猜不出也可以说:“妈妈暂时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妈妈很愿意听你的想法。”

关于共情还有一点:不要指望一次就共到点子上,世界上没有100%的理解,共情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内容,而是你真正想要去理解他、关心他、不指责他的那种态度。

接下来我们讨论让大家困扰的“情绪表达”,孩子用了不被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应该怎么办?

理想的情况是尽量预估到孩子的行为,不让孩子的行为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家长:

我们孩子五岁发脾气的时候不多,一般发脾气就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表现,比如:魔方没有拼出来或者拼图自己没有完成,但是又无法坚持做下去努力完成,这个时候就会大发脾气。

孩子用了不被接受的方式表达情绪,应该怎么办? - 天天要闻

雨林林:

谢谢又补充了一个常见情境,这种情况其实就是陪伴孩子感受失败的痛苦,可以把愤怒背后的伤心表达出来。愤怒其实是一种次级情绪,埋在里面的是丧失、无力、悲伤。

原则归纳为:叫停——共情——提供其他选择,重复进行多次无效后,给出底线选择。

首先,当孩子摔东西、打人、伤害自己的时候,我们一定是帮助孩子停止这些行为,因为这些表达其实也会让孩子很恐惧,他处在失控中,需要更有力的大人帮助他按下暂停键,否则他还要去处理伤害自己/他人后的二次负罪感。

共情刚刚已经说了很多,理解失控行为背后的情绪原因后,我们要提供给孩子其他被接受的表达方式,比如“你不可以摔东西,你可以大声哭/喊一喊/对着这个布娃娃打一拳……”

具体的方式因人而异,也和家庭的接受度有关,在游戏室里我们通常会设置一些专门用来发泄情绪的玩具,比如吹气棒、充气不倒翁、帐篷(可以躲进去)。

有的时候说一次是没用的,这个过程就得循环好几次。所谓的底线就是给出最后警告,比如“如果你选择继续摔东西,那你就要去XXX冷静一下了”,暂时的隔离/剥夺看起来是惩罚,但仍然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可以选择控制,也可以选择不控制,但要承担不控制的后果。

家长:

比如孩子在临睡前听到父母讨论不该让她喝太多酸奶,酸奶含糖量太高,睡前喝酸奶容易兴奋不睡觉。明明已经答应她今天可以喝酸奶了,可是听到父母这样说还是会突然大哭、愤怒,甚至躺地打滚,是因为她的丧失感吗?

孩子用了不被接受的方式表达情绪,应该怎么办? - 天天要闻

雨林林:

这个还蛮有趣的,也就是说你们同意这个行为,但是用语言表达了行为背后的风险,我觉得孩子是有点矛盾和无所适从。怎么说呢,就有点类似你允许孩子选择一个专业,但是又在旁边讨论这个专业有多不好。

如果我是孩子,心里可能会想:所以是要我怎样?你们究竟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我代入了一下,就带个男朋友回家,爸妈表面上说你自己决定,但又当着你的面讨论这个男孩子多不好。会有一些不确定的恐惧感,不确定这背后的风险,而且还有一点自己不被爸妈支持的脆弱感。

其实也有一点把负罪感转嫁给孩子:“哎,这个东西明明不好,我怎么还控制不住自己呢?”

但内在是父母自己因为没有控制住产生的无力感、负罪感,我们其实会无意识把自己不想要的某些感觉转嫁给孩子。

今天围绕情绪问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育儿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但也是一个快乐接着一个快乐。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恭喜!多孩家庭最高可领5000元!育儿补贴政策大更新! - 天天要闻

恭喜!多孩家庭最高可领5000元!育儿补贴政策大更新!

5月31日,安徽省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合肥市财政局共同印发《合肥市育儿补贴实施方案》,明确对全市符合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可领5000元!01安徽合肥:二孩2000元,三孩5000元!1.补贴对象2024年1月1
盆底康复需要怎么锻炼? - 天天要闻

盆底康复需要怎么锻炼?

生育宝宝可以让女性的人生变得更加完整,但是生育宝宝之后女性的身体会受到一定的损害,尤其是盆底功能会出现障碍。女性的盆底处的器官掌握着排便排尿的生理功能和女性性生活快感。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