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错,为什么父母还是会对孩子大吼大叫,这是父母“心理容量”较小的缘故。@傻妹读书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在盛怒之下,大部分都会这样吼叫:
- 吵什么吵,我累死了,别来烦我;
- 说过多少遍,叫你把玩具收拾好,你的耳朵跑哪儿去了;
- 你什么时候学会狡辩了?我养你这么大是叫你来顶嘴的吗?
- 我想着就是离他越远越好,烦死了,和他们讲道理实在太难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许会我们可以给自己找到很多的理由:我就是这样的暴脾气,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想控制自己的脾气,就是控制不住;让他吃点苦头可以给孩子长点记性。
可是,面对我们的情绪失控和大叫大嚷,孩子哭得一片狼藉,让孩子来为父母的错误买单,真的可以吗?
知乎上很多家长都在寻求解决办法的帖子:“不耐烦时吼了孩子,该如何补救和道歉?”“有没有控制妈妈不发火的办法?”“每天都吼孩子,吼完了就后悔、自责。”“到底还是没忍住,看到孩子又犯同样的错误,真的无法容忍。”吼了悔,悔了吼,仿佛一个死循环,让孩子和父母失去了联接。
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可以不吓到孩子,又不气疯父母呢?这就要了解“心理容量”。因此,本文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 什么是心理容量?它的影响因素具体有哪些?
- 心理容量变小而诱发的“愤怒机制”,它真正的源头在哪里?
- 父母自我照顾的“三口井”带你走出“心理容量”变小的困境,继续给爱于孩子。
01、你知道“心理容量”影响着你对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吗?来了解一下影响心理容量的三大因素
什么是“心理容量”呢?
“心理容量”是管理心理学中的名词,它指的是人所能承受的心理负荷,人的心理容量是有一 定限度的,当外界刺激 (J 心理冲击 ) 超过一定限度时会产生心理突变, 这个原理称为心理容量原理。
心理容量是具有弹性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
当音乐老师的妈妈下班回家,白天她开了一场家长会,排练了两2个小时的合唱,和同学们交流了运动会开幕式想法,中午的班主任例会,下午的教研,外加一天5节大课,此时,一进门,你想她最想干嘛?当然是休息!此时,如果孩子们缠着妈妈讲故事,玩游戏,她可能就会极度不耐烦,甚至发火,此时,她的心理容量就比较小。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理容量”,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它大体上有三个影响因素:
- 压力水平
- 知识水平
- 健康水平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心理容量的。
①压力水平:影响心理容量的因素之一,两者之间呈反比关系
压力水平通俗点讲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压力水平越高,会造成心理容量越小。当我们承受巨大的压力,并且希望可以成为“完美妈妈”时,就特别容易遭受一段和孩子“拉锯式”战争的艰难状。
有朋友向我求助,自从有了小孩,她已经有八年没有出去玩了,我问她在忙些什么,她回答“工作忙,带娃忙,老公异地”。我问她“你现在最需要是不是有自己的空间和一点自由时光?她回答“是的,但是如果有了自己的空间,就觉得没什么事情做。”我让她尝试梳理下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一有空就去做这些事,这样会滋养到你自己的。比如想做5件小事?朋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想吃一餐没有小孩干扰的饭。于是,就有了一顿我们周末的火锅派对。
后来跟我反馈说特别开心,太解压了,也好久没有这么爽过了,而且好像自己这么出去潇洒一下,放飞一下回来,再面对孩子时也更有力量,也更温柔,更有精力继续跟孩子斗智斗勇。
可见,心理容量和压力水平呈现反比。
②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心理容量也会随之增长
知识水平既包括储备知识水平的多少,也包括运用知识水平的能力。很多女性在做了妈妈以后,都选择了全职带孩子,她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却忽视了自身的学习成长,她们的育儿理念依然停留在单纯、狭窄的“原始层面”,尤其是从老一辈人那里习得的育儿法则,他们对怎样进行心理调节、排除忧虑、培养意志,以及恰当调解亲子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则相当贫乏。
也有一些妈妈,面对着碎片化文章里提出的各种贩卖焦虑的育儿圣经,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鉴别,在面对孩子这个活生生个体的时候,他们无所适从。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写道:
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响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发生的变化对未来发展变化的路径有同等重要的影响。
因此,这部分处于学习焦虑区的妈妈们,逐步会认识到,学习知识本身,不会让问题全部消失。人,就是在不断地追寻问题并解决问题中,才学会成长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让你懂得正确的方向在哪里,而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③健康水平:身体本身的健康状况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在心理上
健康,指的是身心的健康,想起之前在一本书上看过的一句话:
“自己是无法真正被伤害的,那些被压抑和扭曲的能量,会以另外畸形方式爆发出来。你的健康水平越是低下,这种向外发散的方式爆发力越强。”
跟孩子发脾气的父母们,有很多未必真的是脾气多么暴躁,也许是因为身体不适,也许是内心情绪垃圾堆积,而不自知。装满了垃圾的身体,是没有办法腾出手来迎接礼物的,更无法照顾到孩子的需求。
总之,心理容量事实上指的就是我们数落孩子的时候,常常是因为内在空间满了,就像一杯水,如果我们自己这杯水是空的,那真的是给不出来的,所以会莫名的就是会炸掉。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周围环境,社会的,家庭的,生活的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父母们的“心理容量。
但是,无论是哪种,对孩子或多或少造成了伤害。心理容量小的父母,他们培养出的孩子要么“性格懦弱,缺乏安全感”,要么缺乏决断力,做事优柔寡断”,要么“稍遇不顺就乱发脾气”,要么“见他人脸色行事,学会了讨好”。那么,心理容量变小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愤怒机制”。
02、心理容量缩小诱发父母的“愤怒”,给孩子带来了哪些影响?家长要认知到自己大吼大叫背后的原因。
古语有云“恼羞成怒”,指的就是,当我们表现为愤怒时候,是“恼”和“羞”引起的。这个成语在这里用来形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合适的。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的时候,往往背后是恼和羞,愤怒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到特别有力量地情绪发泄。
但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劳拉说过:
永远不要打孩子,不要骂孩子,不要斥责孩子,不要威胁孩子。没有孩子应该被吼叫,被斥责,盛怒之下的我们,“大吼”不是唯一的出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神经网络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意味着选择。“愤怒”就是个“双向开关”,如果我们选择“打开”按钮,让我们的身体和情绪处于“要么你赢,要么我输”的战斗状态,孩子就会永远如同我们的敌人。但是,当我们看到静下心来,仔细探寻“愤怒的来源”时,我们会有别样的体验。下面,我就来讲讲其中的三种因素:
- 家长愤怒的背后,一定有某种诉求
- 愤怒的背后,是家长无法掌控的现实
- 愤怒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
下面就这三方面我来作一一分析:
①愤怒的背后,一定有某种诉求
同事老Z告诉我,她昨天晚上想吃爆米花,而且一定要是电影院里的那款。老Z打电话给还没有下班的儿子,希望他可以在下班路过的时候带一桶回家。但是,儿子忘记了买爆米花一事,推门进家,两手空空的。老Z开始的时候是失望,然后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愤怒地指责儿子“你叫我买什么,我都满足你,为什么妈妈让你买这么点小东西,你都忘记了呢?”然后走进厨房,揉了一晚上的面团发泄怨气。
老Z的懊恼从表面上看是“一桶没有被带回家的爆米花”,实际上是一种内心渴望被“关爱”想诉求。同样,孩子希望大人们能够听他们说话,在尝试了很多种方法都显示失败后,他们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声说话,甚至可能“大吵大闹”,这是希望被回应被关注的一种诉求。如果被看到了,“愤怒”就无处萌生了,反之,则愈演愈烈。因此,愤怒的背后一定藏着一些我们无法面对的情绪,同时还有诉求。
②愤怒的背后,是你无法掌控的现实的无奈
妞妞的妈妈希望孩子可以报书法班,每天花上2个小时练字,让妞妈非常安心。但是妞妞不乐意,她更喜欢的是轮滑,她享受那种飞一般的感觉,所以,每当妈妈让妞妞去书房练字的时候,妞妞一会上厕所,一会折纸,终于,妈妈安奈不住内心的怒火,对妞妞大吼“都喊了你几遍了,你怎么还在这里晃荡,还不快去练字”。妞妞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又自顾做自己的手工了。
当我们对孩子有特别高的期望:练一手漂亮的书法,但是孩子却不乐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那一刻期望落空了。那一刻,我们对孩子未来有了深深的焦虑感,怕写字不端正影响考试成绩,又对孩子的无动于衷表示无奈,还有对无法让妞妞听自己的话感到失落。总之,在我们发出指令的那瞬间,孩子并没有按照指令去行为,我们会有一种控制失败的挫折感,之后,愤怒就滋生了。
③愤怒能准确显示我们卡住的地方,以及我们紧抓不放的信念或恐惧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埃亚尔.温特在《狡猾的情感》说过:
愤怒能增加你谈判的筹码,愤怒能够让我们嗅出散发着的“威胁”的气息,我们可以试图抓住自己的信念,它更有助于理性决策。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很多单身一族很怕过年,因为一回到家,身边是八大姑七大姨就会来询问“你哪里工作啊”,“什么时候打算结婚啊”,“什么时候生孩子啊”,如果此时,你可以明晰地辨别出内心的不快,或着你发现自己被问及这些事情的时候存在“结婚恐惧”,此刻,正是你需要和那些人确定界限的时候。愤怒会让你明白,你的信念在哪里,恐惧在何方,底线又是什么。
总之,愤怒可能是因为某种诉求,某种无法掌控的现实,又或者是内在恐惧的能量,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爱的能量流动。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才可以走出愤怒的困境让爱自由流动起来呢?在这里,扩大“心理容量”可以帮到你。
03、既然意识到大吼大叫并不一定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因为父母心理容量问题。那么父母要怎样来扩大自己的“心理容量”呢?
台湾心理咨询师哈克在《让爱成为一种能力》里有一个很棒的见解:
没学会暖自己的心之前,不要进入婚姻。
用在父母的自我照顾上也特别合适,他认为,当我们面对情绪刺激,尤其是愤怒的时候,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可以有助于我们走出选择困境,让自己的身心回复平静。这种内心的平静,可以确保我们的决策明智,并且充满爱心。
在这里,关于如何走出“心理容量”变小的困境,我提供3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 “三口井”法
- “特别时光法”
- “话语引导”法
这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其实每个方法都有简单的技巧和步骤,下面我来一一说明:
①“三口井”法,让生命得以滋养,心理容器得以扩充能量
什么是“三口井”法呢?
简单来说,每个人都需要三口井:一口“家庭井”,能安放我们心灵的栖息地;一口“交际井”,为我们的人生添砖加瓦;最后一口“爱好井”,伴随你一生的甘霖,陪你走到生命的终点。这三口井,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必要筹码,就如同挖下人生这三口井。
第一口井:自己,父母,伴侣和孩子第二口井:发掘朋友圈宝藏第三口井:找到擅长的领域、专长或兴趣
那么,要怎么挖好这三口井呢?我们不妨试着问自己3个问题:
- Q1:仔细看看你的三口井各在哪里?
- Q2:给三口井排个序,你会怎么排序?
- Q3:三口井什么样的温度?而你现在最有力气去温哪一口井?
《我家那闺女》中,我印象最深的是PAPI酱的那个观点——“独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行榜”,Papi给出的排序是:1、自己;2、伴侣;3、孩子;4:父母。同样的,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在这三口井中,没口在你人生中的位置在哪里。你可以多做什么或少做什么,好让这样的一口井给你带来更多滋养?
只要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伴侣这口井,超容易干涸,伴侣关系会卡住,是必然,也是爱的本质之一吧,伴侣关系卡住了,难以脱困,也是常态。因为伴侣这口井,太容易干枯,更需要经营另外两口井。好好经营另外两口井,是成年以后的重要功课,它能让生命得以滋养,心理容器得以扩充能量。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小玲是一个全职妈妈,每天早上,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做一份拿手的烘焙,在带孩子之余,总会腾出一点时间可以和老公二人世界,或者看个电影,或者去约个小会,她也会闺蜜出去happy,K个歌,逛个商场,美个发,让自己放松下来,让她每天看起来活力四射。在她看来,好好收拾自己一下,不是为了“美”给老公看,而是为了自己有自信,心情好。
从上面这个例子里不难发现,小玲很好的处理好了三口井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人生游刃有余。
但事实上,人生本无固定的排序,每个人对于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只是,每种排序的背后,都是个人自己的价值观的呈现。只有内心腾出了空间,生命的水源才能源源不断注入。
②“特别时光法”,能丰富我们的心理容量,让生命可以重建联结
亲子关系最需要维护的明显证据,是孩子桀骜不驯的行为。如果孩子有了不听话的表现,说明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因此,孩子不再听你的话。而特别时光法,有助于和孩子重新建立联结。那什么是特别时光法呢?它是指父母单独和孩子一起共度的一段时光,具体可以由以下5个步骤来和孩子进行深度联结:
STEP1:宣布你想和每个孩子共度一段15分钟的“特别时光”
比如:写下五件你想和孩子在周末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和他们商量并确定更多的实施方案,确保共度的周末时光更加有趣;给特别时光取一个名字,可以用孩子的名字来命名,比方说“多米时光”……
STEP2:设定时间,告诉孩子“特别时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告诉孩子,这个时间里,他可以选择并决定如何度过;关上手机,拥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心贴心地交流;也可以花上10到15分钟,和孩子轻轻依偎;
STEP3: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比方说,孩子想玩捉迷藏,由孩子来决定谁来抓,谁来躲,被抓到的后果是什么,不要急不可耐地宣布“成人规则”,或者陪孩子搭一会乐高,父母安静地坐在旁边,细心地观察孩子们的思考,玩耍和创造,偶尔表达一下你对他的关注“我看到车头已经搭好了”,一定不要对孩子进行任何的评价或指点,确保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的存在。
STEP4:允许孩子做平常不被允许的事情,并默默做好保护。
比如,孩子平时很喜欢玩化妆游戏,但是父母担心会伤害到孩子的皮肤,在特别时光里,可以准备一些品质较好的唇彩,腮红,让孩子给自己化妆,如果父母愿意,还可以请孩子为自己化妆;
STEP5:特别时光结束的时候,不要忘记给孩子一个抱抱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特别喜欢和你一起度过的这一段愉快时光,期待下一次的约会”,如果孩子意犹未尽,父母只需温柔地坚持自己往常的做法即可,但是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延长“特别时光”。
总之,不要因为工作生活上的压力,而阻断了和孩子们的联结,抽出15分钟的特别时光,在亲子互动中,不但孩子的“心理容量”变大了,作为父母的,也会受益匪浅,在其他事情上,如果想赢得孩子的合作,也会显得相对容易些。
③话语引导而非控制,父母的心理容量扩大了,才能装下孩子“错误”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说过: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情绪,如果你没有自我认识,如果你不能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你不能推己及人并拥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无论你多么聪明,都不可能走得很远。
做父母的,如果可以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有能让自己不受到情绪的影响,在孩子面前,就树立了情绪调整的榜样,供日后孩子观察效仿。下面提供3种可以操作的“引导而非控制”的方法:
STEP1:威胁保护语法VS行动暗示语法
- 看电视坐那么近,你的眼睛要瞎掉的!
- 喂,不能过去!危险,你要被压死的!
- 快下来!不要站在椅子上跳来跳去的,你要摔死的!
这种语法我们叫做威胁保护语法,是我们很多人比较习惯用的一些老语法。它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关爱,但久了容易给孩子心里种下怕东怕西、不敢冒险、不敢尝试的种子。
再来看一下另外一种语法。
- 我们试试让小屁股黏在沙发上,嗯,黏住啦!
- 来宝贝,妈妈跟你说,靠近水边,我们可以把身子弯下,或者蹲下来!
- 宝贝,你站在椅子上跳舞,来,我们看看能不能让小脚落在地上跳舞呢!
带着正向的行动指引,让孩子有方向可遵循,可以去做。让“带着担心去阻止不希望发生的行为”置换成“带着鼓励给出直接的安全行动指引”,让孩子有清晰可以操作的正向行动指引,得到安全和照顾,同时敢探险,敢自由,敢勇敢做自己。
STEP2:每个父母都要有自己的金句
等一下 vs 马上来:
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场景是小朋友奶声奶气地喊,妈妈,你过来。 你如何回应?“等一下,妈妈做完这个”,“等一下,你先玩会,妈妈还要做……”孩子会觉得洗碗衣服都比自己重要。
“传奇”妈妈陈美龄,是红极一时的歌星,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也把自己三个孩子都送到了斯坦福大学,看看她用的是什么语法。
但是 vs 同时:
“妈妈爱你,但是你能不能把作业先做了。”(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妈妈爱你,同时,你能不能把作业做了。”(表达了爱,也表达了期望)
我们会习惯的只听见“可是”与“但是”后面所接的内容,而把前面的善意给忽略了。当我们使用“同时”这样的词语时,接受信息的对方,就更有机会同时听到我们的善意与真实的需求表达。
STEP3:各种创意的表达
拟人化:儿子,喷火龙开始喷火了?请问我们可以做什么,它的威力会小一点点?
设问法:和贪吃零食的小孩这么沟通:问问你的小精灵啊,爱吃的小精灵可以吃几根薯条?健康的小精灵可以吃几根薯条?
规律化:今天最开心/最不开心的一件事?(不要问作业做完了没?在学校怎么样?今天都学了什么?还有钱吗?)
家长们也可以多想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意思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创造。我有个朋友就是容易狮子吼,对于容易狮子吼的自己,事先跟女儿商量好,当看到妈妈濒临生气边缘时,撒娇地说:妈妈,红灯红灯。妈妈就会觉察到,及时调整脸色。
说了这么多,那可能有朋友会问,说那到底有没有万能钥匙啊,针对所有情况都可以用的钥匙,有。
STEP4:万能钥匙-练习说出感受
在解决事情之前加了一步,就是去先去触摸到他的情绪,简单来讲,就是说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比如,孩子心爱的狗死了,在那哭,你会怎么回应他?“不要哭了,狗狗去天堂了,再给你买一条,我们来把狗狗埋到后面的花园里”“我知道你很难过,很伤心,你的狗狗死了,它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种回应更能让孩子停止哭呢?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第二种。
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其背后有很多父母的心理因素在影响,并不单单是由于孩子犯了一些错误。父母作为一个成年人,更应该关注到自己心理因素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即使处于困境,也要有能力给予爱。
这是我们每个父母的必修课,父母只有把自己的心理容量扩大了,才能装的下小孩子的一点点小错误,才能容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磕绊。
最后总结一下全文: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抱怨自己情绪奔溃是因为自家的熊孩子。其实在我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犯些错误,作为家长不能科学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吼大叫,这其实是自身“心理容量不足”导致的。
那么家长到底要如何走出“心理容量”变小的困境,继续给爱于孩子呢?在文章第三部分我提供3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其一,“三口井”法,让你的生命会得到滋养和能量,拓宽心理容量
其二,“特别时光法”,让你和孩子间的生命重建联接,度过一段暖暖的时光
其三,话语引导而非控制,让孩子愿意和你合作,在困境中继续给予爱并收获爱
相关参考资料: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不吼不叫》
写在后面:我是傻妹,专注自我成长的俩娃妈,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谢谢点赞、关注@傻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