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打滿舵轉型,「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近日,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已正式投產出口歐洲市場的純電動車型cupra tavascan,另一款面向中國市場的大眾汽車品牌車型將於2024年下線。

在中國建廠、與中國造車新勢力合資、與中國頭部智駕公司聯手、對接特斯拉充電標準、加速調整旗下軟件業務部門cariad的人員結構和開發節奏。曾經 「大象難轉身」的大眾汽車,如今好像終於開竅了,電動化轉型路上不再做「孤勇者」。

cariad一地雞毛,大眾轉型屢受挫    


毫無疑問,老牌傳統車企們主宰了汽車行業的第一個百年。但近幾年來,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打破了這一局面,燃油車市場份額不斷縮減,這些跨國巨頭站上了抉擇的十字路口。

大眾汽車的戰略選擇足以成為「大象轉身」的經典案例。早在2018年,大眾集團便宣布了「all in純電」;2021年,大眾汽車品牌推出「accelerate」品牌新戰略,並在其中指出了轉型的四個關鍵要素:電動化、軟件定義產品、新的商業模式、自動駕駛。

然而,轉型之路並不好走。2021年9月,時任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的赫伯特·迪斯直言,來自特斯拉等新進入者的競爭,促使大眾必須加速轉型——如果轉型電動汽車的動作遲緩,就可能會導致3萬名公司員工失業。

而最大的風暴還是來自於cariad。2021年初,大眾汽車id.電動汽車在中國上市之初,很多人對它的競爭力和市場前景沒有信心,後來的銷量數據證明了他們的擔憂。業界認為,id.系列電動車的主要問題是,相比特斯拉和「蔚小理」的產品來說不夠智能。

之後,大眾集團開始加強軟件研發,並將其軟件部門升級為軟件公司cariad。cariad長遠目標是開發一個全新的、統一的軟件平台,適用於未來大眾集團旗下的所有品牌,支撐大眾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vw.os,並連接至大眾汽車雲vw.ac。大眾的目標是到2030年讓cariad研發的技術棧在全球4000多萬輛集團汽車上運行,並實現集團2030 new auto戰略所預期的巨大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

可以說,cariad的表現將決定大眾集團電動化轉型的成敗。然而今年5月,cariad的人事地震驚動了行業。大眾集團的ceo奧博穆有意裁掉cariad整個董事會。cariad高層「一鍋端」,讓外界置疑其在轉型上受挫不小。

不做「孤勇者」,大眾合資合作一路狂飆    


從大眾三季度的業績報告來看,截至今年九月底,大眾在全球範圍內共交付了53.15萬輛純電動汽車,同比增長45%。然而,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並不如預期順利,僅增長3.9%。在中國汽車市場中,傳統燃油車銷量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大眾電動車銷量也未能及時跟上。

大眾意識到轉型路徑的偏差,積極尋求合資合作。首先是大刀闊斧地改革,cariad的一團亂麻導致奧迪和保時捷的關鍵電動車型推遲上市,影響了大眾在電動市場的競爭力。奧博穆已將修復cariad的問題視作重要的一個環,決定2028年之前對cariad每年削減20%的內部開發成本。

此外,2023年底,大眾汽車宣布,將採用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充電標準(nacs),以實現與特斯拉超級充電網絡的兼容。這意味着大眾旗下奧迪、保時捷、scout motors等品牌的電動車將能夠直接使用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

之後,大眾彷彿開掛了,合資合作項目密集落地。2023年底,大眾和地平線的合資公司酷睿程carizon成立。新公司將依託地平線在智能化領域的軟硬結合技術及cariad在智能車身和軟件系統整合的經驗,開發全棧式的自動駕駛和adas。cariad中國和vivo成立「手車互融聯合創新實驗室」,聚焦智能互聯汽車的相關軟硬件、遠程信息服務平台與智能出行服務。

不止於此,大眾更將目光瞄向了風頭正勁的造車新勢力。12月,大眾50億元入股小鵬汽車,成為小鵬汽車的第三大股東。

轉型動蕩期結束?    


大眾集團新能源汽車業務跑輸中國市場大盤引發業界的高度關注。都說大象轉身難,對於在中國有着數千萬用戶的大眾汽車而言或許難上加難。

在採訪中,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章弘認為,不要低估大眾轉型的實力。大眾汽車在過往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觀察判斷市場需求的能力,研發和迭代創新的能力,完善的產業供應鏈,先進和優質的製造能力,成熟的銷售渠道及網絡,周到的後市場服務體系,以及數以千萬計的忠誠粉絲。

章弘進一步指出,轉型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從頭開始閉門造車,另一種是依靠資本與技術合作,與領先車企攜手並進,以最快速度縮短差距,重入市場。他說:「我們看到,大眾等多家外資車企正在採取與中國新勢力企業合資合作的方式,加速迭代。」

在章弘看來,合資合作會取得雙贏的結果,對於外資企業來說,通過合資合作可以參與聯合開發,縮短在電動車智能化的差距。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可以從資本市場以及外資企業獲得雄厚的資金、提升品牌影響力,以及銷售渠道和忠誠客戶的支持。

大眾轉型動蕩期帶來的劇烈衝擊超出預期,但新產業模式的快節奏並沒有給它留下太多時間。那麼,開竅後的大眾汽車,「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了嗎?

文:郝文麗 編輯:黃霞 版式:劉曉燁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