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螞蟻金服上市風波,金融科技話題備受關注。目前正舉辦的進博會上,金融界、科技界大咖齊聚,共同探討、前瞻普惠金融建設與數字化發展。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與金融科技50人論壇聯合推出了《中國金融科技運行報告(2020)》(簡稱《報告》),聚焦金融科技行業。
今年疫情加速金融業數字化發展的步伐。據《報告》,聚焦金融業在抗疫過程中的數字化探索,可以看到既有順應長期趨勢的變革,也有過渡期的不成熟嘗試,還有需理性看待、避免誇大的地方。如抗疫讓零接觸金融服務數字信貸、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供應鏈、貿易鏈、產業鏈等金融創新得到充分發展,與此同時,也加強了大數據與徵信的融合發展、提高了金融效率等。但金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金融科技打破了金融業務邊界,然而監管相對滯後,如關聯交易、平台壟斷、數據產權、個人隱私和金融消費者利益保護問題等需要進一步明晰並加強規範。可以這樣說,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得越快,金融風險的累積效益也就越大。
針對金融行業數字化快速發展以及存在諸多問題與風險,近日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發佈《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徵求意見稿」),首先強調網絡小額貸款業務地域範圍,主要在本省經營,極個別經過批准才可以跨省經營,且將審批權限放到銀保監會;其二網絡小額貸款業務個人借貸原則上不超過30萬元及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機構借貸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其三,對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聯合貸款作出限制,小貸公司出資比例不低於30%,約束小貸公司通過聯合貸款過快擴張;其四,提高網絡小額貸款資本金門檻,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本不低於1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
「徵求意見稿」充分體現了監管對於網絡金融風險的防範,特別是對於網絡金融高槓桿叫停,與此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對金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
近年來,隨着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普惠金融概念的普及,金融科技創新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大家都在描畫著金融科技的美好未來,金融普遍惠及個人、家庭或企業等。的確,隨着技術的發展,必然帶來行業的變革,金融業也不例外。無可否認,金融科技的發展應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便利與實際的益處,而不是隱患或普遍的損害。因此,金融科技在創新發展、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時,也應逐步避免金融風險與金融風險的轉嫁。科技的發展,應用於金融行業,其宗旨還在於降低成本、還在於信貸的普惠與真正的利率普惠,否則,科技發展對金融行業來說,就難言實際的意義。
據《報告》,2019年我國金融科技產業延續了良好的增長勢頭,金融科技產業營收規模達到1.44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48.1%;金融科技融資數量達到285筆,佔全球的24.4%;金融科技融資額為656億元,佔全球的25%;其中,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為主要技術支撐的金融科技領域受關注度比較高,支付業務備受金融機構青睞。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科技創新必然會改變傳統的金融業務形態、也必然對監管帶來挑戰,這亟待監管加快步伐、並加強戰略性的建構。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常務主任、研究總監莫秀根談及普惠金融時提出,金融服務要讓消費者達到一個「健康金融」的目標;「健康」是指讓消費者家庭收支平衡等,要適當的投資未來,財務要有一定的韌性,有一種良好的金融行為,這才是一種健康的金融;達到「健康金融」,才可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和消費水平。
的確,任何暴利都必然有買單者,保護金融消費者達到「健康金融」的目標,應成為普惠金融之根本。同樣,加強對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其本質也是達到一個「健康金融」的目標。金融科技創新與快速發展,亦需理性思維。
據中華工商時報
貴州強則貴商強,貴商興則貴州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