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隨着技術突破臨近量產、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固態電池相關題材在a股市場徹底引爆!湘潭電化也搭上了這班快車。
湘潭電化的股價上演「加速跑」,接連斬獲4個漲停板。

特別是6月23日和24日,單日成交金額更是較此前激增10倍有餘,市場熱度空前高漲。話說回來,湘潭電化與固態電池究竟有着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01
搶佔固態電池戰略高地
在固態電池技術浪潮席捲新能源產業的當下,湘潭電化以錳基材料為戰略錨點,在這場技術革命中構築起獨特的競爭壁壘。
作為全球錳系材料領軍企業,公司已與清陶能源聯手打造錳基固態電池正極材料中試線,計劃2025年實現小批量量產。
其半固態電池解決方案通過塗覆固態電解質隔膜,將錳酸鋰電池高溫循環壽命從800次提升至1200次,能量密度從210wh/kg躍升至280wh/kg,目前該技術已進入車企樣件測試階段。
更具前瞻性的是,公司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樣品已送達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一線電池企業深度開發,而富鋰錳基被業界視為固態電池的終極正極材料,這一布局讓湘潭電化在技術迭代的關鍵節點搶佔先機。
回溯產業版圖,湘潭電化的核心競爭力源於從錳資源到錳材料的全產業鏈整合。在湖南擁有錳礦採礦權、廣西推進錳礦探轉采,並積極布局永州億噸級錳礦開發,形成「電解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錳-錳酸鋰」垂直產業鏈,其中四氧化三錳自供率超90%,顯著降低原材料成本。作為電解二氧化錳領域的「隱形冠軍」,公司12.2萬噸年產能佔據全球市佔率20%、國內市佔率超30%,全球每5節鹼性電池就有1節使用其材料,無汞鹼錳型產品更榮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
在錳酸鋰領域,公司通過廣西立勁新材料實現4萬噸產能布局,國內市佔率15%位列行業第三,動力型產品高溫循環性能達2000次,技術指標領跑行業。
值得關注的是,湘潭電化正通過「3萬噸尖晶石型錳酸鋰電池材料項目」深度押注固態電池賽道,項目建成後總產能將達7萬噸,並已與國內主流車企及固態電池頭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

在技術路線上,錳酸鋰憑藉與固態/半固態電解質的優異兼容性,可顯著提升電池耐高溫性與循環性能,正從傳統電動兩輪車、消費電池領域,向動力電池固態化轉型的核心材料演進。特斯拉、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對錳基正極材料的重視,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技術路線的潛力。
此外,公司通過持有湖南裕能10.11%股份形成產業協同,後者主攻磷酸鐵鋰材料,與公司錳酸鋰業務形成互補。面對鋰鹽價格波動,公司2024年啟動碳酸鋰套期保值計劃,以7500萬元保證金對沖原材料風險,展現老牌上市公司的風險管控能力。
儘管固態電池尚未大規模量產,行業仍處技術驗證階段,但湘潭電化憑藉「資源自給+技術卡位+產能前置」三重優勢,已在錳基固態電池材料賽道佔據戰略高地。
其與清陶能源的合作中試線、富鋰錳基材料的頭部客戶驗證,以及工信部專項研發資金支持,均為未來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中成為核心供應商埋下伏筆。
在這場圍繞固態電池正極材料的技術競賽中,湘潭電化正以錳基材料為利刃,切割出屬於自己的商業版圖。
02
左手「壓艙石」,右手「潛力股」
在錳基材料領域中,湘潭電化試圖構建「雙保險」,既有電解二氧化錳業務的穩定引擎托底,又試圖以錳酸鋰業務點燃新增長引擎。
作為全球電解二氧化錳領域的「隱形王者」,湘潭電化憑藉60余年的深耕細作,將技術壁壘鑄造成堅不可摧的護城河。12.2萬噸年產能、20%的全球市佔率,讓其穩坐行業頭把交椅,更以37%的超高毛利率,將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後。其產品無汞鹼錳型電解二氧化錳,不僅斬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殊榮,更成為金霸王、南孚等國際巨頭的核心供應商。全球每5節鹼性電池中,就有1節使用湘潭電化的材料。
這種統治力源於其對產業鏈的深度整合,從錳礦開採到材料生產,四氧化三錳自供率超90%,大幅壓縮成本構築起難以複製的競爭優勢。2019-2024年,該業務營收從7.9億攀升至12.8億,10%的複合年均增速,印證着其在成熟市場中的穩健步伐。2024年,電解二氧化錳貢獻了12.77億元營收,佔總收入的66.75%,穩居公司業績的「定海神針」。

然而,在錳酸鋰這片新興戰場,湘潭電化卻面臨著激烈的突圍之戰。儘管公司4萬噸的現有產能佔據國內15%的市場份額,並通過4.87億元可轉債募資,劍指7萬噸總產能的宏偉目標,但行業競爭的白熱化程度遠超預期。
2024年,錳酸鋰業務僅實現4.75億元營收,佔比24.84%,毛利率更是低至不足1%,較前兩年的15%、-6.3%並無明顯改善。
究其原因,一方面,行業新老玩家紛紛湧入,博石高科、貴州百思特等企業的擴產計劃,加劇了市場競爭;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波動與激烈的價格戰,嚴重壓縮了利潤空間。儘管已成功打入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供應鏈,但如何在群雄逐鹿中突出重圍,成為湘潭電化亟待解決的難題。
從財務數據來看,湘潭電化正經歷着短期陣痛與長期布局的雙重考驗。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11.6%,凈利潤下降10.59%,錳酸鋰價格暴跌與聯營企業投資收益銳減成為主要「罪魁禍首」。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逆境中展現出強大的戰略定力。研發投入逆勢增長4.08%,達到1.02億元,占營收的5.33%;研發團隊持續擴容,碩士及以上學歷佔比提升至11.8%,為技術突破積蓄力量。

進入2025年q1,曙光初現,營收同比增長16.15%,儘管凈利潤仍有2.54%的微降,但產能釋放帶來的收入增長趨勢已然明朗。
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4.06億元、自由現金流占收入比3.57%,以及良好的償債能力,流動比率1.41,速動比率1.05更為公司的長遠發展築牢了財務根基。

湘潭電化的錳基材料版圖,既有電解二氧化錳的「壓艙石」,又有錳酸鋰的「潛力股」。在傳統業務穩固基本盤的同時,公司正全力開拓二次電池材料的新藍海。儘管前路充滿挑戰,但憑藉深厚的技術積澱、湘潭電化有望在錳基材料領域書寫新的傳奇。
03
能否成為下一個「寧王」
在新能源產業里,寧德時代曾以萬億市值登頂動力電池領域,成為行業難以逾越的標杆。而深耕錳基材料領域的湘潭電化,能否突破重圍,成為下一個現象級的「寧王」?
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錳酸鋰賽道巨大的增長潛力,以及湘潭電化極具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icc鑫欏資訊顯示,2024年國內錳酸鋰出貨量達11.5萬噸,而到2026年,這一數字預計飆升至22.49萬噸,2030年更將躍升至41.56萬噸。
換算下來,2025-2026年市場需求複合增長率高達39.84%,近乎每9個月規模翻番;即便放眼2025-2030年的六年周期,複合增長率也穩定在23.88%。
面對這塊飛速膨脹的市場蛋糕,湘潭電化早已搶先落子。公司不僅手握4萬噸錳酸鋰現有產能,更全力推進「年產3萬噸尖晶石型錳酸鋰項目」,目標直指7萬噸總產能,這一先發制人的布局,無疑為其在未來的市場爭奪戰中搶佔了戰略高地。
在應用場景的戰場上,湘潭電化同樣展現出敏銳的洞察力與強大的適應性。以電動兩輪車領域為例,儘管國內市場在2024年遭遇「寒冬」,銷量從2023年的5520萬輛下滑11.6%至4950萬台,但海外市場卻逆勢上揚,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2024年,我國電動兩輪車出口量激增47%至2211.8萬輛,出口額飆升27.6%至58.1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即便面臨「量增價跌」的市場現狀,這股海外熱潮仍為錳酸鋰市場注入強勁動能。

更值得期待的是,鋰電池在兩輪車領域的滲透率正加速提升,預計2025年將達到32%,2030年更是猛增至70%,這無疑為湘潭電化開闢出一片廣闊的藍海。
而在新能源汽車與儲能領域,錳酸鋰憑藉顯著的成本優勢、約4.0v的高電壓平台,以及在-20℃低溫環境下超85%的容量保持率,正從「配角」走向「舞台中央」。
然而,通向王者之路從來都布滿荊棘。湘潭電化雖手握機遇,但也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產能擴張方面,湘潭電化擬募資4.87億元建設的3萬噸錳酸鋰項目,雖能將總產能提升至7萬噸,但回顧2021-2024年上半年,原有4萬噸產能的利用率始終未能飽和。
在行業內眾多企業紛紛擴產的背景下,湘潭電化新增產能能否順利轉化為實際訂單,成為懸在其發展之路上的一大問號,若無法解決產能消化問題,這些新增產能非但不能成為盈利增長點,反而可能演變為沉重的財務負擔。
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同樣是湘潭電化必須跨越的險灘。在固態電池正極材料的激烈角逐中,錳基材料雖展現出一定優勢,但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多條技術路線並行,市場格局尚未明朗。
湘潭電化押注的錳基技術路線能否脫穎而出,仍存在極大變數。一旦技術方向判斷失誤,前期投入的巨額研發資金與產能布局,都將化為泡影。
市場競爭層面,湘潭電化更是面臨「腹背受敵」的困境。在電解二氧化錳領域,儘管其以20%的全球市佔率穩居龍頭,但同行不斷擴張產能,試圖分食市場份額;在錳酸鋰市場,新老企業扎堆湧入,價格戰、技術戰輪番上演;而在固態電池材料這一新興賽道,更有大量科技新貴憑藉創新優勢與雄厚資本強勢入局。湘潭電化若想站穩腳跟,必須在產品品質、成本控制與技術創新上持續發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此外,與寧德時代「礦產-材料-電池-回收」的全產業鏈閉環相比,湘潭電化雖在錳礦資源上具備70%的自給率優勢,但業務主要集中於材料供應環節,在下游電池製造、回收利用等領域涉足較少,這使得其在應對市場波動與技術變革時,抗風險能力大打折扣。
湘潭電化的未來,既充滿機遇,也暗藏挑戰。若想在新能源產業的浪潮中實現突圍,就必須以破局者的姿態,多管齊下。只要湘潭電化能夠成功攻克重重難關,必將在錳基材料細分領域鑄就屬於自己的王者地位,這場關於「新王誕生」的精彩故事,正在精彩上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