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升維:從「產品宣講」到「沉浸共創」
傳統汽車發佈會往往陷入「參數轟炸」的窠臼,而東風奕派選擇讓技術本身成為敘事語言。依託VP虛擬製片與AI生成技術構建的多維交互場域,2025款eπ007實現了「產品自述」的革新突破——當虛擬場景中,車輛通過AI實時生成駕駛場景,模擬推背感,技術參數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轉化為可感知的具象體驗。這種「感知先行」的傳播策略,恰恰契合了Z世代「先體驗後認知」的信息接收習慣。
更深層的價值在於,這場AI發佈會與其產品智能基因形成鏡像映射。eπ007搭載的eπOS 2.0系統,集成豆包與deepseek雙AI大模型,能夠實現多模態交互與場景化服務。當發佈會現場AI模型解析自然語義指令時,觀眾同步感知到的不只是技術展示,更是未來用車場景的預演。這種「形式與功能同構」的設計,使科技感從營銷話術落地為真實體驗,構建起用戶對品牌技術實力的直觀信任。
二、產品進化:四大價值錨點直擊年輕剛需
1. 設計覺醒:極簡主義的美學突圍
在「大道至簡,極而至美」的設計哲學下,全系售價11.59萬元起的25款eπ007通過寬體低趴溜背造型、無框車門、電動尾翼等元素,實現了功能美學與情緒價值的平衡。不同於部分新勢力品牌對誇張設計的盲目追逐,其克制線條中蘊含的科技未來感,精準捕捉了年輕群體對「高級感」的重新定義——不再追求繁複裝飾,而是通過結構美學傳遞身份認同。這種設計思維的本質,是對Z世代「顏值即正義」消費觀的深度解構。
2. 智能平權:科技普惠的範式革命
「入門即高配」策略打破了新能源市場「配置分級」的潛規則。15.6英寸2.5K智慧屏與雙AI大模型的組合,將智能體驗從「頂配專屬」轉變為「基礎配置」。更值得關注的是其交互邏輯的年輕化創新:語音系統支持多線程任務處理,如同配備「AI私人助理」;車機生態深度整合B站、QQ音樂等年輕文化符號,使科技配置不再是參數表裡的冰冷數據,而是轉化為日常生活的陪伴感。這種「科技溫度」的營造,直擊年輕人對智能產品的本質需求——工具屬性與情感價值的統一。
3. 性能民主:駕駛樂趣的普惠表達
從3.9秒到3.7秒的零百加速提升,背後是東風奕派對年輕用戶心理的精準洞察。新增的風琴踏板設計,通過線性腳感反饋將賽道級性能融入日常駕駛,既滿足通勤場景的經濟性需求,又保留隨時迸發的激情可能。這種「全場景性能兼容」策略,打破了新能源車「家用代步」的刻板印象,重新詮釋了電動時代的駕駛本質。
4. 安全進化:信賴感的重構方程式
在智能駕駛引發普遍焦慮的行業背景下,eπ007通過多傳感器融合與算法優化,將安全從「被動防護」升級為「主動共生」。其創新之處在於傳播策略的革新:通過虛擬場景演示自動避讓、疲勞監測等高頻場景,將抽象的安全技術轉化為可視化的生活守護。這種「安全感場景化」的溝通方式,有效消解了技術術語帶來的認知壁壘。
三、圈層共振:從營銷破圈到文化共建
東風奕派的年輕化戰略已超越傳統營銷維度,構建起「產品-內容-文化」三位一體的共生系統。與B站聯合打造改裝設計展車,在《王者榮耀》活動植入潮流座駕,這些舉措不再停留於流量攫取,而是通過內容共創讓用戶成為品牌敘事的參與者。武漢馬拉松聯名款的推出,更將產品特性與健康生活方式深度綁定,完成從「功能滿足」到「價值認同」的躍遷。
此次AI發佈會的破圈效應,本質上是一場「技術語言」向「圈層語言」的轉譯實驗。當二次元虛擬形象解讀三電技術,當加速性能通過遊戲化界面呈現,硬核科技被賦予「萌系」表達,這正是打開Z世代心扉的密鑰。
四、行業啟示:央企轉型的破壁實踐
東風奕派的創新實踐,為傳統車企轉型提供了三重啟示:
技術自信需轉化為體驗自信:央企的研發積澱應通過場景化演繹讓用戶可感知,而非停留於實驗室數據;
年輕化不是標籤而是價值共識:與其追逐流行詞彙,不如構建與年輕人共同成長的產品生態;
創新需要系統性勇氣:從AI發佈會到跨界營銷,每個環節都需打破組織慣性,這背後是央企改革魄力的具象化。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價格戰」白熱化的背景下,eπ007以「價值戰」破局:通過智能化標配、設計溢價、性能越級構建差異化壁壘。這種策略既規避低端內卷,又以「品價比」重新定義市場競爭規則,或將成為行業轉型的關鍵路徑。
結語:雙向奔赴的未來出行圖景
2025款eπ007的上市,既是一場技術創新的發佈會,更是一次關於年輕化轉型的社會實驗。很難想像這是一場頂着國家隊名號車企的發佈會,由此可見當國家隊車企玩起AI技術的時候,其它車企確實不夠看。而當產品進化緊扣時代脈搏,當品牌傳播升維為文化共建,傳統車企與Z世代的對話便超越了商業交易,升華為價值共創的夥伴關係。
這場發佈會的深層意義,在於揭示了智能出行時代的核心邏輯:真正的「科技平權」不僅是配置下放,更是讓每個用戶都能在技術創新中看見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效的「年輕化轉型」不單是營銷話術革新,而是構建起品牌與用戶共同成長的生態系統。東風奕派以其央企底蘊與創新膽識,在這條路上邁出了具有行業啟示性的關鍵一步——這或許預示着,中國汽車產業的年輕化浪潮,正在從「迎合需求」走向「定義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