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莊高新區,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施工現場,18棟單體建築每天都在「長高」,一批龍頭項目延鏈鋪展,帶動「煤城」蝶變「鋰電之都」;膠東半島的綿長海岸線上,青煙威攜手競逐海工裝備,「設計—配套—總裝」的全產業鏈優勢加速形成,一艘艘「山東造」從這裡揚帆遠航……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山東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大有可為。一年來,山東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在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上先行先試,努力在「大有可為」的征程上「大有作為」:26個省級以上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搶佔制高點,商業航天、人形機械人、新能源電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勝新賽道,高質量發展迸發強勁動能。

毛衫出海火箭上天 濱海小城藏着產業升級密碼
買毛衫、看火箭,這兩件聽起來毫不相干的事,卻是山東一個濱海小城同時擁有的特色名片。
在位於海陽碧城工業園區的壹線衣制衣車間,一體成型的全電腦橫編機有序運轉,從「吃」進一根紗到交付一件成衣,最快一個小時即可完成。毛衫是海陽市有着50餘年歷史的特色產業,如今數字技術牽動着這個傳統產業從勞動密集轉向智能製造,九成以上產品遠銷海外。
10餘公里之外的東方航天港,九天行歌(山東)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正加快輕量化複合材料產品研發,較傳統鋁合金材料有望減重30%,由此可有效提升火箭運載能力,滿足更多樣化的發射需求。
從前端火箭生產製造到下游空天信息應用服務,在海陽已形成「集團化」作戰局面。5月19日,穀神星一號海遙五運載火箭搭乘「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在黃海海域將4顆低軌數據採集衛星發射升空,至此已有93顆衛星在山東被成功送入軌道。「目前我們已突破20餘項核心技術,構建起海上發射產業閉環。不久的將來,在沙灘上喝着啤酒看火箭發射,會是普通人接觸航天科技前沿成果的日常。」東方航天港(山東)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張志國說。
「老手藝」更吃香,新賽道上也「出圈」,這般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共進的場面,正在山東不少地方上演。過去一年,山東緊盯市場需求與科技發展趨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實施先進制造業攻堅行動,現代產業體系「四梁八柱」更加穩固。
「優」的基礎夯實。山東滾動推進「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去年6570個省級優選儲備工業領域設備更新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418億元,今年一季度1500個技改項目開工1311個,完成投資1440億元,投資完成率達到27%。高端化工、智能家電、工業母機、軌道交通、海工裝備、農機裝備、高端鋁材等規模走在全國前列。
「新」的動能積蓄。山東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全鏈條發展,完善無人機產業鏈「1+N」圖譜清單,壯大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調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濟南量子科技、青島深海空天、煙台商業航天等「長」出一批創新「名品」和應用「名景」。
數據顯示,一季度山東電子、化學原料、汽車、農副食品、金屬製品5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化學纖維、食品製造、電氣機械等行業也保持較高增速……山東製造業多業支撐格局加快形成。
企業政府共答題 山東產業版圖再添科創引航坐標
今年3月,一台產自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氫燃料電池發電設備跨越大半個地球,到達南極秦嶺科考站。
極地環境惡劣,氫電耦合的供能系統適應性更強,在攻克了快速冷啟動、高效轉化等技術難題後,這一由國氫科技自主研發的120千瓦「氫騰」燃料電池系統,作為科考站多能互補微電網的核心部件,開啟服務於極端場景應用的新征程。
實際上,氫能產業的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清晰感知:在濟南,40輛氫能重卡和22輛氫能環衛車服務於城市建設與環保清潔;在青島港,從氫能集卡到全球首創氫動力軌道吊等,「中國氫港」的整體輪廓日漸成形;在青銀高速高密服務區,餐廳、超市的供電與供暖均源自氫能等可再生能源……
氫能產業鏈長,各環節存在較高技術壁壘。山東一批企業聚焦氫能產業鏈上下游強化技術攻關,政府則從項目審批、科技研發、示範運營補貼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並拓展氫能綜合示範應用場景。氫能產業「輕裝上陣」,逐步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
科技創新是塑造經濟實力版圖的決定性力量。山東推進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資金鏈與產業鏈深度交融,錨定高端前沿技術引入全球創新資源,圍繞實體經濟需求加速從0到1、到10再到100的接力跨越。省級科技經費連續六年保持高強度投入,2024年達到145.2億元;「山東好成果」涵蓋基礎研究、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海洋等多個領域。
「企業最了解產業的痛點堵點,最知道市場需求。要讓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省科技廳廳長孫海生說。山東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企業牽頭實施省重大科技項目比例、依託企業建設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比例保持8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設置比例、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收比重分居全國第二和第三位。
12英寸碳化硅襯底、超大尺寸鈮酸鋰晶體全球首發;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生產裝置「海葵一號」交付運營;濰柴柴油機熱效率第四次刷新世界紀錄……過去一年,山東產業版圖新增多個科技創新引航坐標,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3%。
一根魚竿拉動一個產業 製造大省「鏈」出鋼筋鐵骨
一根魚竿能有多大的威力?
100斤的藍鰭金槍魚、3噸重的汽車,或是一個加速壯大的特色優勢產業,這3個答案都是正解——在威海,由一張張碳纖維浸潤料經裁布、貼布、燙芯、卷管等工藝加工而成的釣竿,是漁具產業的拳頭產品,一家企業一年就能賣出25萬支。就在今年,體育用品被山東納入省級重點產業鏈,乘着政策東風,當地釣具產業鏈主企業威海光威戶外裝備有限公司正聯合中國文教體育用品協會釣具專委會、哈工大(威海)及中國電信等加快推進「釣具產業大腦」建設應用。
「釣具產業涵蓋竿、輪、餌、線等細分領域,以中小企業為主,普遍存在設備自動化率低、跨領域協作壁壘高等痛點。我們想通過搭建這個平台,有效連接起區域內的配套企業,發揮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4月底召開的山東體育用品產業鏈專題會上,光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鄧向陽分享了新進展、新想法。
這樣的政企交流專題會是山東「鏈長制」工作機制中的常態化會議。2024年,山東19條標誌性產業鏈規上企業數量超3.6萬家,實現營收近11萬億元,均佔全省的90%以上。
產業鏈就像一條長龍,任何一個環節「掉了鏈」,區域競爭舞台上就會落下風。來看青島儀器儀錶集群如何「扭緊」鏈條:瞄準儀器儀錶產品研發驗證周期相對較長的問題,青島創盛儀器儀錶產業園構建起從基礎器械到高端精密儀器研發再到封裝檢測全流程生態體系,集聚行業優質企業42家,年產值近5億元;中小微企業、創客群體在研發過程中有很多「缺項」,青島專門設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台,發佈科學儀器共享資源及檢驗測試服務項目資源,推動全市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2024年12月,包括青島儀器儀錶在內,山東新增3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總數達到6個。
作為全國工業版圖的重要一極,山東着眼國家戰略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創優塑強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主力軍求新求變,生力軍厚積薄發,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形成。(□大眾新聞記者 付玉婷 報道)

出了船廠五分鐘 就能找到配套商
5月15日13時30分,威海市濟技術開發區東浦灣,一艘墨綠色的大船從船廠船台緩緩滑入黃海,進入下水調試階段。
這艘14600噸多用途重吊船是建設海上風電場的重要裝備,搭載兩台各800噸重吊機,聯吊達1600噸,受港口環境、設備限制少,能在複雜條件下「自主」卸貨。
「大約半年後,這艘船將交付德國船東。另外還有一艘28000噸的多用途船也已進入設計階段。除採用LNG雙燃料動力,可運載二類核廢料,應用二甲板還能實現貨艙空間的靈活調整,對焊接技術要求很高。」威海蕪船船舶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利明告訴記者。
2024年5月,以高端化學品船舶、綠色新能源船舶等為「拳頭產品」的蕪湖造船廠(威海)綠色海工科技產業基地項目正式投產,今年是基地的第一個完整生產周期。「黑燈」工廠里,動態視覺和薄板激光複合焊技術帶動實現人機高度協同,智能中控系統自行調配廠內資源,自動化率高達80%,預計全年可開工12條新船。
從安徽蕪湖到1000公里外的山東威海,這家內河船廠翻開了自己「由江入海」的新篇章。「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最看重的是威海打造的海工裝備產業集群。」蕪船項目負責人表示。而隨着蕪船的到來,從事船體分段製造和塗裝服務的企業新船海工也實現「卡位入鏈」:今年初,相關項目已順利落地,與蕪船項目僅5分鐘車程,「出門即是配套商」。
再將目光投向浙江寧波東南海域的國電象山海上風電場。
海上風電設備發出的電能靠一根根埋在海底的電纜輸送,而這條「海底高速」想要結實耐用,鋪設技術很關鍵。「山東造」在這個領域同樣沖在一線:配備了1100匹大馬力高壓水下電機的深海鋪纜機械人,可一邊行進,一邊用高壓水流將泥沙沖開3米多的深溝完成電纜鋪設。
「開溝深度、寬度相比之前都有大幅提升,這樣就能更好地防止遠洋船舶的錨鏈或者海洋生物對電纜表面造成破壞。」山東未來機械人有限公司研發組組長劉凱翔介紹,由政府部門牽線,企業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協同攻關,最終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機械人空白。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市場前景廣闊。當前,一批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正快速轉化為市場熱銷產品。但另一方面,這個產業技術先導性強、產業關聯度大,其自主可控與創新發展程度將直接影響製造強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等重大戰略的實施。
從引強催新完善就近配套,到做大創新合作「朋友圈」,山東加快打造競爭力強的現代船舶海工產業體系。去年,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晉陞先進制造「國家隊」,全年三地船舶海工企業實現總產值581億元、主營業務收入610.4億元,拿下全省九成以上份額。數據顯示,集群已擁有北海造船、中集來福士等總裝建造及配套規上企業235家,培育國家級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家,彙集山東海運、中國船級社青島分社等上下游企業超600家,形成集研發設計、原材料、建造、配套、服務等於一體,船廠、船東協同共贏的產業集群。
「山東造」加速起航背後,是山東主動服務國家製造業重點產業鏈建設,加力打造優勢鏈條,做優產業生態的努力。2024年,山東有青煙威船舶與海工裝備、青島儀器儀錶、濰臨日智能農機裝備3個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總數達到6個;新認定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個,總數達到20個。(□大眾新聞記者 付玉婷 報道)
傳統產業沃土裡,新質生產力拔節生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丁毅
工業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關鍵的領域。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工業規模體量龐大、產業體系完備,具備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山東基於雄厚的傳統產業根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十五五」時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矢志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確保了山東工業經濟發展結構向優,由此形成一片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山東持續淘汰落後動能,推進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技術工藝水平、市場競爭力已今非昔比。目前,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先進產能佔比超過40%,「兩高」行業達到能效標杆水平的產能比例突破35%;前八批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名單中,山東以237家企業總量位居全國第一。瞄準培育新動能,山東着眼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目前千億元級集群達到10個,帶動上下游配套及關聯企業超過2萬家。這些新興產業成為山東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山東高度重視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聯動發展,這是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開闢出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其中,傳統汽車產業與新能源產業耦合,推動重卡之城濰坊有了氫能新名片;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促成紡織大市濱州重塑產業價值,產業韌性進一步增強;濟南、青島傳統製造優勢明顯,如今在機械人產業方面強化產業集聚,塑造機械人產業新高地……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新興產業賦能提升傳統產業,山東工業經濟發展正朝着更先進、更完備、更安全的道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