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以前,提起B站的賺錢能力,不管是不是資深B友,心裏可能都得嘀咕一下。
印象里的小破站嘛,年輕人多,氛圍好,創意足,就是。。。哎,不太會賺錢。年年喊着「B站虧了」,股價也跟着坐過山車,商業化這道坎,那是相當難邁。
想拉下臉學油管貼廣告吧,怕原住民流失,說變質了;不這樣搞,又沒啥賺錢的好辦法,感覺就像手裡捧着個金飯碗,卻不知道怎麼把米下鍋。
但是這次,時代變了。就在前天,B站新鮮出爐的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這數據主打一個離譜,甚至都不是「得到改善」那麼簡單,簡直是「畫風突變」。
直接看數據,B站這一季度,總營收干到了
70.0億元人民幣,毛利率飆到36.3%,經調整凈利潤也扭虧為盈,達到3.62億,去年同期還是虧4.56個億呢。現金流更是嘩嘩地,同比翻了一倍多,達到了13個億。
光看這些漲幅,可能有差友開始懵了,那個天天乾杯,一問賺錢就撓頭的B站,居然已經這麼賺了? 實際上,人家自打上個季度就已經開始賺錢了,只不過現在賺的更多了而已。
不過這次的財報,你要光盯着他們同比去年Q1的數據來說事兒,其實也會有點不客觀。
為啥呢,主要是因為2024年Q1的B站,正忙着「開源節流」,裁撤不賺錢的業務,老遊戲收入下滑了13%,新頂樑柱《三謀》還在娘胎里呢,當年6月才上線,研發投入可一分沒少,跟現在已經領域展開的狀態比,其實壓根就是兩個B站。
由於 B 站在 2024 年四季度因廣告和《三謀》所代表的遊戲業務發力而開始扭虧為盈,成為了 B 站新的節點,所以我們如果想看到 2025 年新季度的變化,還是得拿2024年Q4來比。
這下一瞅就會發現,其實相比上個季度,25年Q1的B站其實總營收下降了約9.5%。經調整凈利潤也環比回落了約20%。
考慮到「時間效應」,這倒也能接受。通常來說,第四季度是遊戲、廣告、電商等業務的傳統旺季,各大廠商都會集中火力沖業績,而到了一季度,市場回落,所以營收環比下降,不必過於驚慌。
不過把這些財報結合起來看了一圈下來,我發現有幾個數據特別值得咱們拿放大鏡瞅瞅。
首先當然是遊戲業務,移動遊戲收入17.3億,這幾乎都得歸功於《三國:謀定天下》。跟去年沒有《三謀》的B站相比,遊戲收入暴漲76%。
雖然環比Q4(17.9億)略降至17.3億,但考慮到季節性,這表現已經相當穩健了,上線都第七個賽季了,DAU(日活躍用戶)還能創新高。
而對阿B來說,這遊戲做起來的意義可不光是賺錢那麼簡單,摩根士丹利去年就預測B站的《三謀》能做成,2024年Q4還增持了一倍的B站股份(2308016股, +99.6%)。所以《三謀》帶來的豐厚營收,關鍵是向外界證明了B站不光能搞二次元遊戲,在SLG這種主流、高付費意願的品類上也站穩了腳跟。
除了遊戲,B站的另一大營收支柱,廣告業務也「多點開花」,廣告收入干到了20.0億。
這裏面有個有意思的數據:在廣告內容里,增長最迅猛的,你猜是啥?居然是AI相關這種硬核垂直賽道,廣告收入同比激增超過400%! 你沒聽錯,四倍!另外,像家電家居這類消費升級品類,廣告收入也增長了將近40%。
這說明B站的廣告「破圈」了,不再是只有二次元手游、年輕快消品來刷臉,那些代表着新興產業趨勢和主流消費升級的品牌,也開始把真金白銀砸向B站了。
這背後,當然有B站用戶畫像逐漸成熟、消費力提升的影子,也說明B站的廣告推薦技術和「大開環」戰略,正在被更多元化的廣告主所認可。
除了硬廣,B站在增值服務(VAS)上的軟實力變現也不錯。這塊兒收入在2025年Q1達到了28.1億,主要功臣就是直播和其他增值服務。
財報電話會議透露,B站的直播業務現在是「重拾增長勢頭」,說是跟內容供給優質有關,但重點還是靠用戶付費。大約150萬名UP主在B站恰上飯了,這除了廣告、直播變現以外,還有各種粉絲支持計劃。
其中UP主們通過「充電計劃」獲得的總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00%,直接翻倍了,說明粉絲們更願意為自己喜愛的內容,掏出真金白銀來發電了。
拿財報整體來看,咱還是得肯定,阿B的商業化終於是有起色了。那麼問題來了,為啥以前羞答答的商業化,現在開始硬氣起來了?
關鍵在B友。對B站來說,它的生長關鍵在於B站用戶上。當初因為B友爆火出圈,也同樣因為B友商業化頻頻受限。
而這次之所以B站賺錢能力好像又行了,也必須從B友的層面上去談,財報里有一個不起眼但極其關鍵的數據:
B站用戶平均年齡,在2025年已經上升到了26歲了。
這意味着,當年那些在學校追番刷鬼畜的B友們,已經長大了,這批人開始工作掙錢,理論上消費能力是上來了。
這些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高達108分鐘,DAU(日活躍用戶)1.07億,MAU(月活躍用戶)更是衝到3.68億新高。這麼龐大且高粘性的用戶群體,當他們的平均年齡和消費能力上來之後,商業價值的想像空間,一下子就被打開了。
所以成也B友敗也B友,B站的商業化困境,可能正在隨着其核心用戶群體的成熟逐步找到思路。
當然話是這麼說,可這也不意味着B站從此就能夠高枕無憂,亮眼的數據背後也不是沒有風險。
比如說,這批26歲的年輕人,他們的商業價值究竟有多大,其實還要打個問號。
從隋廚新號的評論區里,就能看到這群年輕B友對B站商業內容的想像力。
咱倒不是說這些品類不好或者不能賣,但要被刷的太多了,還是會讓人覺得味有點重。
另一方面,B站總體的收益增長中,遊戲板塊佔據了重要一環。去年 Q4 B站能夠盈利,最大的助力可以說就是《三謀》,但是《三謀》能不能長線運營?不能長線運營該怎麼辦?這些也都是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質疑,如果B站無法持續推出《三謀》這樣的遊戲,那麼扭虧為盈的局面會不會又被扭回去?
某種意義上,這些問題也意味着,B站的營收可能還是有上限的。所以一些投資人也認為,現在還不能肯定B站的持續盈利能力。
總之,對於投資者而言,現在的B站,可能更像是一個「成長中的潛力股」,有故事可講,有進步可見,但也伴隨着不確定性和挑戰。
不過雖然營收環比有所回落,但B站的「內功」——也就是盈利能力和運營效率,是實打實地在持續改善。
作為B站十多年老用戶,差評君當年也在B站「用愛發電」過,也曾為了一個幾分鐘的原創科普視頻,查閱資料、錄製剪輯到凌晨,所以咱是真心希望B站能持續盈利破圈,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