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震動全球。同樣的一天,在2025年1月,名為DeepSeek的人工智能程序引爆了另一場「技術核彈」,直接導致美國納斯達克科技股蒸發四萬億人民幣。
這兩件事橫跨半個世紀,卻像鏡像一樣對應:中國人在硬科技賽道上,先後打出了兩記漂亮的「反制」。前者是于敏,他在28年隱姓埋名中,為中國拿下核威懾主動權。
後者是梁文鋒,他帶隊打磨10年,讓中國AI在全球下載榜上登頂140國。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國際扶持,沒有人開綠燈,這兩代科學人用同一種方式,砸出了同一種響聲。
氫彈打哪兒了?炸在他們傲慢的腦子上
1961年,于敏接下任務,地點是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不是調崗,是銷號。他的名字,從那一天起,在公開渠道里消失了整整28年。當時,蘇聯剛翻臉,美國還封鎖。中國想搞氫彈,不僅沒圖紙,連「這玩意能炸」都得靠自己算。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試驗成功。這一天的意義不在於爆炸本身,而在於速度。從原子彈成功到氫彈試驗,僅用時2年8個月。
美國用了7年3個月,蘇聯4年,英國4年7個月,法國8年6個月。中國完成的這一步,是世界核史上速度最快的飛躍。
當時的條件,計算工具靠算盤,模型靠手畫,物理公式靠推導,保密制度嚴絲合縫。于敏他們每天工作14小時,甚至拿自己身體實驗抗輻射效果。
不是傳說,是檔案中確鑿記錄。他們不知道誰是對手,也沒時間爭資源。整個團隊幾十人,閉門造彈十餘年。研發陣地不在都市,而在沙漠、在戈壁、在山洞。
蘇聯專家撤走後,連一塊合金都不給留。他們走後,美國情報推演中國最早具備氫彈能力也需15年。結果,剛滿第7年,羅布泊上空升起蘑菇雲。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發佈緊急報告:China just made it.
這群科學家有個共同特徵:讀書、理科、無名、信仰國家工程。他們知道自己造的不是爆炸,而是生存底牌。他們出身平凡,但在那個節點上,舉全國之力站到了技術最前線。
語言可以封鎖,資源可以切斷,但意志無法阻止。這群科學家有的根本沒出過國門,卻把整個西方嚇出了冷汗。這是第一個「硬科技奇襲」的節點。接下來幾十年,中國人做技術的姿態,已經寫在這一次爆炸的衝擊波里。
DeepSeek,不在硅谷出生,卻把硅谷打得找不着北
2025年1月,DeepSeek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下載榜幾乎同時登頂。這款軟件背後的負責人叫梁文鋒,1985年生,出身湛江,無海外學習背景,沒進過硅谷。但他的產品上線當天,美國納斯達克科技股市市值蒸發四萬億人民幣。
1月30日,美國國防部、白宮、國會聯合發佈封殺指令。DeepSeek被定為「潛在信息武器」,幾乎與華為同級警報。美國媒體用的是一個比喻:「一個中國的chatGPT,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的巴掌。」
DeepSeek的訓練成本只有560萬美元,而ChatGPT的最新版本訓練成本超1億美元。這項數據不僅說明成本控制,更說明算法架構上的突破。
梁文鋒團隊在硬件落後、芯片緊缺的條件下,用十年打磨,反覆訓練思維鏈條,核心創新集中在低功耗優化與推理速度提升。
梁文鋒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家」,他起步於數學建模和量化投資。2013年,他成立以德國數學家卡爾·雅可比命名的公司;2015年,他聯合創辦幻方量化。
這是中國最早一批將AI用於金融建模的公司。之後,幻方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量化基金之一,管理資金達80億美元。
DeepSeek是幻方孵化十年成果,是梁文鋒在算法和投資之外對技術的再度下注。不是投機,是結構級突破。上線前,梁文鋒多次表示,希望能用「中國芯」「中國式訓練」搭建一套新AI模型框架。而上線之後的下載量和美國反應,說明這次下注成功了。
春節期間,DeepSeek服務器連續遭受跨國攻擊。梁文鋒沒回家,他一直坐鎮在數據中心,指揮分佈式運維防護。他知道這不是一場網絡風波,這是一次完整的技術主權試探。
當DeepSeek被封殺,美國科技圈的主要擔憂,不是內容泄露,而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AI這個場子,不是他們一家的舞台了。梁文鋒沒發聲。他知道回應不如繼續更新版本有效。
當年他們封我們的核彈,如今他們怕我們的算法
1960年代,蘇聯剛說不援助,中國立刻成立「596工程」,從0開始研製原子彈與氫彈。到了2020年代,美國出台《芯片與科學法案》,對中國AI企業實施全面技術封鎖。結果是:DeepSeek上線,ChatGPT市佔比下滑,美科技股崩盤。
于敏做氫彈的時候,得自己寫模型,自己算能量,甚至自己造核材料。現在,梁文鋒做AI,同樣面臨底層芯片不賣、代碼封閉、訓練集屏蔽。他解決方法也一樣:從零起步,自建模型,自造訓練體系。
DeepSeek沒有用NVIDIA最新卡,沒有調用谷歌TPU,沒有接入OpenAI平台。在封鎖下生長的DeepSeek,給美國科技圈造成的壓力,不亞於當年中國氫彈給西方核戰略帶來的震動。
兩代人,兩種技術,方法相似,局面一致。外部封鎖,內部響應,國家重點項目、民間研發力量聯動推進。不是一人之力,是系統協調,是全域資源調度。梁文鋒做AI,不是簡單複製國外模式,而是重建路徑。
當年我們在戈壁灘上點燃氫彈,是在敵人壓力下完成技術獨立。今天我們上線DeepSeek,是在全面技術封鎖下完成算法突圍。這兩件事之間,不是類比,是延續。技術主權不能等別人施捨,要靠自己用十年時間磨一把刀。
梁文鋒沒有接受過「美式AI啟蒙」,但他理解這場博弈的本質。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寫代碼,是在參與一次信息戰、資源戰和話語權戰。
下一次響動,不一定是爆炸,也許只是一次代碼更新。但它引起的震動,可能更大。
參考資料
我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來看氫彈研製歷程背後的故事.新浪.2019-01-16
DeepSeek梁文鋒:從數學天才到全球AI顛覆者.華爾街日報.202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