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次事故換成了燃油車,起碼大概率是不會着火的,只要不着火就有施救的可能性,但是一旦着火根本沒有任何營救的可能性。
電動車因為撞擊而着火是一個無解的問題。2024年7月25日,四川成都的一個收費站,一輛寶馬電車在撞擊安全島後起火燃燒,司機不幸身亡。7月17日,四川成都一輛高合以極快的速度連續撞斷三棵樹木後,車輛着火,車內人員身亡。2月29日,蘇州一輛小鵬p7,在一路口撞向路邊障礙物失控飛出道路,車輛着火,司機身亡。2023年杭州大眾 id 電車撞收費站,瞬間着火,車內四人死亡。同年義烏機場路一輛蔚來撞路燈,瞬間着火,司機身亡。




以上的事件都有一個共性,極快速度撞擊,都是新能源純電汽車。我始終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是不如傳統燃油車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動力電池,目前的液態鋰離子電池根本做不到不着火不爆炸。我們在研發的時候要圍繞着動力電池做大量的安全設計,現在的設計可以承受電池熱失控,可以承受車輛普通撞擊,但是車輛的高速撞擊真的是無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就最近10年,這10年積累的經驗跟百年燃油車所積累的經驗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此次小米su7爆燃事件,因為出事的小米汽車,因為小米汽車在互聯網有着最高的流量,所以全網都在關注,都在等一個調查結果,乃至於安徽省公安廳交管總隊已經指導屬地公安機關開展事故調查,驚動了安徽省廳,相信一定會對整個事故有一個全面的調查。

我個人認為此次事故最主要的責任還是司機,司機過度的相信了智能駕駛,不僅僅是事故司機,其他還有很多司機都是過度的相信了智能駕駛。這跟新能源汽車對於智能駕的大力宣傳,以及誇大宣傳分不開。
根據事故車子介紹,司機是米粉,米粉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對於小米產品的熱愛,以及相信。司機的母親也提醒過女兒,不要太盲目的信任智能駕駛。而出事車輛就是因為開啟了智能駕駛而發生的事故。這件事說明了,有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智能駕駛,根本也不知道智能駕駛的缺陷是什麼?而他們平常所接觸的信息幾乎都是智能駕駛有多麼好用,而車企也是這樣宣傳的,什麼端到端大模型,什麼多少公里0接管,對於智能駕駛的缺陷是一概不提。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內卷非常嚴重,你若是找不到幾個世界第一,遙遙領先的噱頭還真不好宣傳。自從某些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開始造新能源汽車,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風氣就變了。他們非常懂得營銷流量,也非常懂得消費者的情緒價值,有些誇張的宣傳,誇大的宣傳在所難免。

在過去的一周,因為小米su7爆燃事件把新能源汽車的智能駕駛推上了風口浪尖,大部分車企在宣傳上面,尤其是關於智能駕駛方面都非常低調,但是這件事終究會過去的,等這件事的熱度過去了,他們該怎麼宣傳還是怎麼宣傳,畢竟車子還得賣。
能限制住車企的只有國家的法律法規,而現在關心新能源汽車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是遠遠跟不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的。所以,我認為,接下來如果法規不去限制車企對於安全方面的宣傳以及強制限制,肯定還有有人因為盲目的相信智能駕駛而付出生命。
車企對於智能駕駛的宣傳不應該只挑好的說,智能駕駛的弊端以及不適用的場景也必須在醒目的地方說明清楚,確保讓每一個使用智能駕駛的司機都曉得智能駕駛不適用的場景。同時國家也應該出台法規政策,司機開始智能駕駛的時候,必須要有攝像頭檢測司機是不是雙手扶在方向盤上,以及雙目目視前方。如果沒有做到,那車子就必須退出智能駕駛,這樣就能杜絕那些開着智能駕駛睡覺的人群。
此次事故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爭議是車輛的車門打不開。現在很多新能源汽車的車門都是電子鎖,也就是用過電子來控制車門的開啟跟關閉,但是一旦車輛斷電,那麼電子鎖就無法工作了。所以每個新能源汽車的車門都是配備了機械鎖,但是有些新能源汽車的機械鎖為了美觀,設置在車門的儲物盒裏面,小米汽車就是這樣設計的。問題是出了事故,外面營救人員即便是把車玻璃給砸了也很難找到車內機械鎖在哪裡。所以機械解鎖的位置必須得設置在車人員車外人員都很容易夠得到的地方才行,目前法規還沒有這樣的要求。這些關於安全方面的問題都是可以進步的,畢竟安全無小事。

這次小米su7事件,我真的特別希望,不管是車企還是相關部門都要吸取相關教訓,對於新能源汽車的宣傳不能誇大,要實事求是。要讓消費者充分的了解什麼是智能駕駛,什麼是駕駛輔助,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智能駕駛,什麼時候不可以使用,不能讓誇張的宣傳害了消費者。車企對於某些功能設計,尤其是跟安全相關的功能設計要考慮實際情況,而不是為了美觀去犧牲方便性。而作為一個消費者,凡是跟安全相關的你必須要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