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星掌門人李在鎔訪問小米。他跟雷軍合影的照片流出來後,部分網友腦補出了「三十年河東三十河西」的爽文大戲。
有人扒出舊賬稱,當年小米某高管因供應鏈問題得罪三星,三星直接斷了小米的貨。
雷軍硬是親自飛往韓國跟三星道歉,喝光5瓶紅酒才換來三星的「原諒」。如今風水輪流轉,終於換到李在鎔主動登門拜訪了,甚至還有網友誇張地聲稱:「李在鎔終於要給雷軍賠笑臉了。」
不得不說,這些說法有點過於誇張。
三星現在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全球科技巨頭,依然是包括小米在內許多大廠的供應商。這次李在鎔來華,主要是來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他拜訪完小米後又去了比亞迪,都是為了擴大自家生意。
商業巨頭的握手,無關恩怨,只關乎利益棋局中的落子。
不過,去年到現在三星的生意的確不太妙。雖然去年整體營收和利潤在增長,但一些業務的市佔率出現了下滑。最近的一波三折,更是給三星陡然增加了不少壓力。先是今年3月25日,三星電子聯席CEO韓鍾熙突發心臟病離世。
接着3月31日,三星電子發佈報告稱,預計今年第一季度營業利潤將出現下滑,主要原因是半導體表現不佳。多家券商預計,三星電子今年一季度的營業利潤將為4.7萬億韓元,同比下降27.8%,環比下降26.6%,連續三季度下滑。
前不久,三星組織三星電子、三星物產等子公司的2000多名高管培訓,李在鎔用「生死存亡」形容三星現狀,要求管理層徹底反省,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態度果斷行動,應對AI時代的挑戰。
濃眉大眼的三星,也開始急了嗎?
01 AI時代顯露頹勢,三星的「鈔能力」還奏效嗎?
韓國人的一生,離不開三件事:死亡、稅收和三星。
這家龐大的科技巨頭,將業務觸角蔓延到韓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幾乎涵蓋了韓國人的大部分生活。不過,雖然業務枝繁葉茂,但通過拆解它的財報,還是能找出根部的潛在問題。
三星電子是三星集團最大的子公司,也是最核心的搖錢樹,包含了半導體、晶圓代工、智能手機、顯示面板、家電等業務。2024年,三星電子的營收達到300.9萬億韓元(約1.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6%,凈利潤達到33.6萬億韓元(約1692.43億元人民幣),同比激增131%,算是一份非常不錯的成績單。
具體來看,三星電子的「搖錢樹」半導體業務收入132.9萬億韓元,約佔三星電子總收入的43%,其中存儲芯片業務銷售額達到84.5萬億韓元,同比增長91%。可以說,存儲芯片就是三星電子乃至三星集團的核心業務。
不過,三星電子2024年四季度的營業利潤,下降26%至6.5萬億韓元。同期,同為韓國企業的老對手SK海力士,營業利潤同比增長超過20倍,超過三星達到8.1萬億韓元,這對於李在鎔來說不是個好的信號。
拉開差距的關鍵戰役,發生在HBM(高帶寬存儲器)領域。
AI浪潮中,HBM已經成為半導體巨頭們新的戰場。它是一種基於3D堆疊工藝的高性能DRAM,適用於AI訓練卡或少數高端AI推理卡。去年美光、SK海力士和三星先後發送了HBM3E樣品給英偉達。結果到了去年四季度,只有三星沒有通過英偉達的認證。沒有拿到訂單,也就造成了四季度利潤的下滑。據Wccftech報道,三星之所以落後於競爭對手,主要原因是HBM芯片良品率偏低。
在去年全球HBM市場中,SK海力士以54%的市場佔有率領先全球,超過三星電子(41%)和美光(5%)。在DRAM市場,由於在HBM上栽了跟頭,三星的全球份額從42.2%降至41.5% ,而SK海力士憑藉HBM3產品將市佔率提升到了29.6%。分析機構TrendForce預測,如果三星在2025年仍無法突破HBM認證,其存儲芯片的龍頭地位極有可能受到很大影響。
不怕對手比你強大,就怕強大的對手還在努力。今年以來,SK海力士還在HBM和NAND閃存領域全面加速,對三星造成壓力。
3月27日,SK海力士的CEO郭魯正表示公司今年的HBM芯片產能已經售罄,2026年全年的產能也將在今年上半年鎖定,翻譯過來就是自家貨根本不愁賣。第二天,SK海力士又宣布完成對英特爾NAND閃存及SSD業務的第二階段收購。有研究機構分析,這將讓SK海力士的NAND市場份額提升至20%,進一步縮小跟三星的差距。
存儲芯片業務是三星的根基,如果被對手動搖,就必須提高警惕了。
回顧三星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史,其能夠不斷崛起離不開一門祖傳絕學——逆周期大法。1984年存儲芯片價格崩盤,三星以每片虧1美元的代價擴產,逼退英特爾。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三星逆勢擴產能,導致德企奇夢達破產、日企爾必達元氣大傷。
這種策略的本質,是在市場遇冷時擴產能,用短期的虧損換長期壟斷,然後等到市場回暖時進行收割(祖傳廠房失火)。主管芯片等業務的三星電子高管全永鉉甚至直言,三星芯片業務的盈利依賴的就是市場周期。
在當下的AI時代,三星傳統的逆周期大法很難見成效。因為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定製化和快速迭代的能力。英偉達、亞馬遜、微軟等大廠都在推動客制化HBM方案,而且更新速度很快,簡單粗暴的擴產能沒法打動他們。
如果只是芯片業務市佔率受到衝擊,李在鎔或許不會用「生死存亡」這麼嚴重的詞來形容三星。
關鍵在於,2023~2024年三星電子的整個業務線出現了全面下跌:
OLED面板方面,全球份額從43.9%降至43.2%;
智能手機方面,全球份額從19.7%降至18.3%;
電視方面,全球份額從30.1下降至28.3% 。
業務全面呈下滑態勢,三星到了必須激發內部危機意識的時候。李在鎔指出,恢復技術競爭力和人才經營是克服危機的方法。市場也預測,三星為恢復競爭力,將進行大幅度的組織重構和管理層人事調整。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指出,企業只有一項真正的資源——人。組織團隊,的確是三星出現危機的根源。
02 家族企業的「組織頑疾」
全永鉉曾經承認,公司在獲得英偉達認證方面存在延誤,需要審視組織文化和流程。事實上,延誤的種子在2019年就埋下了。
當時,三星的一眾高管傲慢地將HBM列為「低優先級技術」,認為不值得投入高昂的開發成本,於是縮減了HBM研發團隊,而那時候SK海力士已經發佈了HBM2。在快速迭代的HBM市場,一步慢步步慢,三星的掉隊從那時候就開始了。HBM目前總共有五代產品,分別為HBM1/2/2E/3/3E,正開發HBM4。基本上在每一個階段,SK海力士都走在三星前面。
為何三星高管短視且傲慢?
一個顯然的原因是三星董事會充斥着財務和法務專家,技術背景的高管不足,這是其經常被外界詬病的地方。相比之下,SK海力士、台積電董事會基本上都是技術派。另外,三星跟資深經理人只簽訂為期一年的合同,如果無法在合同期內完成目標,他們的合同將不會續簽。這意味許多三星高管更注重短期業績,眼光不夠長遠。某些高管為保住職位偏向迴避風險,底層技術人員的提案往往石沉大海。
日經新聞曾報道,一位三星研發員工提出良品率的改進提案,然而上司對他說:「因為沒有先例,我們無法批准你的改進提案」。 雖然這位員工主張「就是因為沒有先例,才想嘗試一下」,但依然遭到高管拒絕。 這位員工表示,在三星雖然能得到豐厚報酬,但自己想做的工作越來越難實現。
如果說,高管的短視打消了三星員工的積極性。那麼工資待遇的不足,則成為他們離開的直接導火索。
去年7月,三星電子爆發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罷工。超過6500名三星電子的工人罷工,其中大部分來自半導體設備、製造、研發等崗位。他們要求提高工資和調整績效,認為5.1%的漲薪幅度過低,要求升至6.5%。外界認為,三星勞資矛盾的擴大本質上跟半導體業務的波動有關。
由於提出的要求沒被滿足,一些三星員工跳槽去了SK海力士和其他公司。某位跳槽至SK海力士的前三星員工強調了兩家公司的文化差異——SK 海力士更會積極採納新想法,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跟三星這樣的巨頭抗衡。
《華為基本法》中提到,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是企業成長的主要牽引力。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多更大的機會。四種力量相互作用,牽引企業成長。也就是說,機會到來的時候必須有人才承接,才會有後面的技術和產品。三星員工對施展空間和待遇提升的不滿,必然會影響面對新機會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三星的整體戰鬥力。
拋開高管和員工不談,掌舵人李在鎔本身也給三星的管理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
《金融時報》指出,跟現代、LG 等韓國其他財團的第三代領導人不同,李在鎔的決策風格比較保守。另外,他一直在應對自己的法律訴訟,很難持續進行改革。三星曾經準備投入數十億美元在美國多地建造半導體工廠,但因為李在鎔被捕,導致投資計划出現遲滯。
「家族財閥+大企業病」的組合像一劑慢性毒藥,讓三星的組織團隊暴露各種問題。很多韓國網民對李在鎔管理下的三星感到不滿,紛紛要求李在鎔辭職,把社長的位置交給職業經理人。這一想法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目前只能希望三星刀刃向內,對自身的組織團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03 手術刀式改革:三星需要一場「中年叛逆」
今年半導體行業,開啟了一場場熱鬧的組織變革。三星要如願解決危機,也必須跟上。
作為三星最為強勁的對手之一,最近SK海力士給自己的組織做了場「手術」:提拔33位高管,其中七成都是實驗室里摸爬滾打出來的狠角色。另外,它還引入以C級為中心的管理體系,把業務切成五塊「精密齒輪」—— AI基建、研發、開發、量產、企業中心,每個板塊由首席高管坐鎮,明確了責任和權限。
這場改革預計讓SK海力士的決策鏈條變得更短,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和技術變化。
去年三星超越英特爾登頂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商後,後者進行了徹底的反思,今年開始了重大的組織變革。
今年3月,英特爾宣布由華裔「芯片創投教父」陳立武接任CEO。去年,他痛批英特爾的官僚主義和規避風險文化,然後憤然從董事會辭職,如今以救世主的姿態重新歸來。新官上任三把火,陳立武第一把火就燒向組織——要精簡臃腫的中層管理層。
跟陳立武改革同步推進的,還有英特爾董事會架構的重組——去年,埃里克・穆里和和史蒂夫・桑吉兩位技術派加入了英特爾董事會。今年5月三位元老級董事將會退休,總席位砍至11席,相對於給臃腫的官僚體系來了一次瘦身手術。
排在三星、SK海力士和英特爾之後的美光,也在開啟組織變革。
3月5日,美光宣布任命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擔任公司董事,給領導層打上更深厚的「技術烙印」。這位半導體老炮將主導美光在AI領域的戰略擴張,發力數據中心與邊緣計算兩大市場。
對於三星而言,當同行紛紛開啟變革,其自身需要用兩把「手術刀」對組織進行開刀。
「第一刀」是簡化組織,提升決策效率,讓領導層能夠聽得到炮火。全永鉉就曾經提出要用數據驅動決策,並且批評了三星的隱瞞文化,要求把多餘部門合併,讓團隊公開討論問題、消除溝通壁壘。
「第二刀」是砍向董事會,讓技術派掌權,讓領導層能夠聽得懂炮火。三星必須打破「財務官掌權」的傳統,讓技術精英進入決策層。去年,三星開始提拔一些技術派擔任業務負責人,比如把Jinman Han提升為總裁併擔任代工業務負責人,這就是一個好苗頭。唯有讓「聽得懂炮火」的人指揮戰爭,才能避免失敗和打出勝仗。
歷史總是押着相似的韻腳,李在鎔在這次高管培訓會上發出警告,1999年末全球市值30強企業中,去年年末仍榜上有名的企業只有微軟、埃克森美孚、沃爾瑪、家得寶、寶潔、強生6家。就連諾基亞、英特爾等信息技術巨頭也不敵英偉達等新興強者,三星也可能會像落後的24家企業一樣。
三星的困境表面上看是技術落後,實則是組織僵化的結果。李在鎔要讓三星從「生死存亡」中走出來,必須意識到:改革不是一場高管培訓會,而是一場權力與利益的重新分配。
AI時代要的不只是「大力出奇蹟」,更是「敏捷迭代+技術信仰」。要解決業務滑坡的「中年危機」,三星需要打破家族管理和大企業病帶來的組織桎梏和惰性思維。這可能需要來一次「中年叛逆」,向董事會、官僚主義等組織頑疾開刀,方能在AI時代找回「逆周期戰神」的鋒芒。
讓巨頭掉隊的有時候不是對手,而是對舊秩序的過度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