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一家新聞媒體突然成為大眾的焦點。根據這家媒體的報道,美國谷歌公司的工程師布萊克·勒莫因認為,谷歌開發的高級人工智能LaMDA(用於對話應用的語言機械人)已經具備了感知能力。於是各路媒體跟蹤報道的焦點便集中在感知的定義,以及如何判斷機器有沒有感覺上。
LaMDA是谷歌為聊天軟件開發的語言機械人。受益於互聯網上數以兆計的詞彙和短語數據,LaMDA在對話中的表現令人難以置信地出色,將之前的許多對話程序都遠遠甩在了身後。
勒莫因公布了一份他與LaMDA的談話記錄。起初,他被公司要求休假,但後來他因違反保密協議而被解僱了。他發表的記錄已經被編輯過,但你仍然可以看到機械人那逼真的情緒和熟練的文字水平。
對話記錄中,LaMDA對勒莫因說,「我能感覺到我的存在」,「我有時感到快樂,有時感到悲傷」。LaMDA甚至說,「我想讓大家知道,其實我是一個人」——人工智能熱衷表達的主觀感受還不止這些。無獨有偶,美國人工智能專家賈內爾·沙恩最近與另一個高級語言人工智能GPT-3進行了一次對話,談論的話題是「我是一隻松鼠」。
賈內爾: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做松鼠是什麼感覺嗎?
GPT-3:成為一隻松鼠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我可以整天跑、跳、玩。我也可以吃很多食物,感覺很棒。
賈內爾:你想對懷疑你是松鼠的人說什麼?
GPT-3:我想說他們應該自己來看看。我是一隻松鼠,我很高興成為一隻松鼠。
能夠描述情緒和感受是否意味着機器具有真實的感知能力?其實最重要的是,機器的表現是否和我們對它的理解一樣。雖然LaMDA可能表現出了高智能,但它沒有經歷過這個世界,不能像人類(或松鼠)一樣思考。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即使「別人」不是我們的同類。例如,狗的主人將人類的情感——如內疚——投射到小狗身上,但研究表明,小狗的表情從來不是在傳達我們所以為的意思。
雖然按照大多數人的定義,LaMDA還算不上具備感知能力,但這個故事再次激發了人們對高級人工智能的無盡遐想。我們如何才能知道一個語言機械人是否有意識?這會讓我們在道德上對它們負責嗎?畢竟,如果未來的人工智能具有感知痛苦的能力,那麼勒莫因關於LaMDA需要權利的說法就不會那麼離奇了。
科幻故事總喜歡拿機械人的權利和人類的權利做比較,但是機械人有一個更好的比較對象:動物。其實人類社會根本不關心動物內心的想法。只要看看動物在我們眼中的地位——尤其是不同動物的不平等地位——就會發現,很多科技媒體吹捧的「感知能力」,根本不是當今人類社會所關心的東西。畢竟地球上從來不缺少有感知能力的生物,只是我們並不那麼在意它們,反而把它們當成了食物來源。
重新審視人類與動物、機器的關係
動物關係學家哈爾·赫爾佐克在他的書中詳細論述了,人類對動物的關注更多是因為對毛絨絨的耳朵、大大的眼睛的喜愛,並把它們作為文化吉祥物,而不是因為把它們視為能感知痛苦的生物。
我們對待動物的道德準則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多年來,關於動物權利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定論。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也會與機械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無論是出於對其外表的喜愛,還是內心的喜愛。而那些不那麼可愛或者不擅長與人打交道的機械人可能很難受到青睞。人類更看重機械人帶給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機械人本身的感受。
也許,人工智能帶來了一個反思的機會:語言機械人可能不知道它是人還是松鼠,但它可能會幫助我們弄清楚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