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巨大稀土礦後,挪威十分興奮,認為能擺脫中國依賴,結果如何

2024年6月6日,挪威滿懷欣喜地對外宣稱,其發現了歐洲最大的稀土礦藏,儲量多達880萬噸。

消息一經傳出,整個歐盟都極為興奮,自以為自此便能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如今,將近一年的時光已然流逝,他們的願望究竟是否得以實現呢?

2024 年 6 月那個燥熱的夏天,挪威政府在北極圈邊緣的新聞發佈會上,用顫抖的手指划過地質勘探圖上的紅點。

當 "880 萬噸稀土" 幾個字從能源部長口中蹦出時,整個歐洲的工業界都沸騰了。

布魯塞爾的官員們彷彿看到了擺脫中國稀土 "卡脖子" 的曙光,柏林的汽車巨頭們連夜修改供應鏈規劃,斯德哥爾摩的科學家們開始暢想歐洲自主的稀土產業鏈

但當時間來到 2025 年 5 月,這個被寄予厚望的 "歐洲稀土救世主",卻在現實的礁石上撞得遍體鱗傷。

挪威最初的計劃野心勃勃,他們打算在北極海底開採稀土,這片沉睡了千萬年的海底山脈,被挪威政府視為 "綠色轉型的鑰匙"。

2024 年 7 月,挪威啟動了首輪深海採礦招標,386 個區塊如棋盤般鋪展在北冰洋底。

能源部長特傑・阿斯蘭德在接受採訪時興奮地說:"這些礦產將讓歐洲在新能源時代挺直腰桿。"

但環保組織的抗議聲如潮水般湧來,綠色和平組織將招標區塊面積形容為 "大得驚人",科學家警告說深海生態系統一旦破壞將無法恢復。

更致命的是挪威國內的政治博弈:社會主義左翼黨以預算案為籌碼,迫使政府在 2024 年 12 月暫停了深海採礦計劃。

首相斯特勒無奈地表示,這只是 "推遲",但業內人士清楚,這個項目已陷入無限期停滯。

深海採礦擱淺後,挪威將希望轉向陸地,泰勒馬克郡 Fen地區的稀土礦開發計劃浮出水面,這裡預計蘊藏 3000 萬至 5000 萬噸稀土。

挪威稀土公司 CEO 阿爾夫・賴斯塔德描繪了一幅藍圖:2030年實現量產,每年生產2000 噸高性能磁鐵,滿足歐盟 10% 的需求。

然而,現實遠比藍圖殘酷,稀土開採需要巨額投資,挪威稀土公司的估值僅為 1.2 億美元,遠不足以支撐從勘探到冶煉的全鏈條投入。

更棘手的是技術瓶頸:稀土分離提純是中國的獨門絕技,挪威公司雖與瑞典 LKAB 合作開發新技術,但 Reetec 工廠的分離效率僅為中國企業的 60%。

德國舍弗勒集團雖與 Reetec 簽訂五年協議,但首批磁體交付時間已從 2024 年推遲到 2025 年底。

歐盟對挪威稀土的期待,本質上是一場集體焦慮的投射。

根據《關鍵原材料法案》,歐盟希望到 2030 年實現 10% 的稀土本土開採和 40% 的本土加工。

但俄專家魯斯蘭・季穆哈梅多夫直言:"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瑞典的盧奧薩山礦、芬蘭的科什納斯礦同樣進展緩慢。

歐盟內部的協調問題雪上加霜,德國堅持環保優先,法國要求技術共享,東歐國家則覬覦項目紅利

更諷刺的是,歐盟最大的稀土加工企業,法國羅地亞公司,其核心技術仍依賴中國授權。

2025 年 4 月,中國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氧化鏑價格在三個月內飆升 59%。

美國商務部緊急啟動 "礦產安全夥伴關係",但澳大利亞的稀土礦尚未投產,加拿大的分離廠還在圖紙上。

中國的優勢不僅在資源,更在技術。全球 93% 的稀土精鍊產能集中在中國,從礦石分解到 17 種元素分離的整套工藝需要數百道工序,這是西方難以複製的護城河

挪威稀土公司承認,即使開採出原礦,仍需將礦石運往中國加工。這種 "挖礦交給歐洲,煉金留在中國" 的模式,讓歐洲的稀土自主夢愈發遙遠。

在稀土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歐洲正陷入兩難境地,繼續對抗中國,可能導致供應鏈斷裂。

尋求合作,又擔心技術依賴,挪威首相斯特勒在 2025 年達沃斯論壇上坦言:"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

中國稀土集團的海外布局或許能提供新思路。該集團在緬甸、巴西的稀土項目,採用 "技術換資源" 模式,既保障供應安全,又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這種模式能否在歐洲複製?德國工業聯合會的報告給出答案:"如果歐洲想在稀土領域生存,必須與中國建立互信。"

挪威的稀土礦仍靜靜地躺在北極海底,等待着命運的裁決,歐洲的稀土自主夢,在現實的沖刷下已顯露出脆弱的本質。

這場資源博弈的終局,或許不在礦脈的多寡,而在產業鏈的重構。當歐洲還在糾結於開採權時,中國已在稀土永磁、催化材料等高端領域絕塵而去。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當年被歐洲視為 "工業維生素" 的稀土,如今正成為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 "戰略核武器"。

信息來源:鳳凰網——挪威稱發現歐洲最大稀土礦 儲量高達88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