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為何變得難吃了?科學家歷時4年研究,發現了番茄變味的關鍵

以前能當水果吃的西紅柿,為何現在很少有人會生吃?還記得小時候家裡新買了西紅柿之後,我自己就能「炫」好幾個,但是現在基本不會生吃了,因為感覺它的味道變了。不止我這麼覺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反應西紅柿的味道變得越來越難吃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是什麼改變了西紅柿的味道?來來來,關注過客,聽過客說。

西紅柿的起源

西紅柿學名「番茄」,是家家戶戶最常吃的一種食物,原產於南美洲,屬於茄科,和馬鈴薯和辣椒的關係比較近。其實最開始番茄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觀賞的,原始的番茄比較小,有點像豌豆,後來通過人類的干預之後使果實膨脹了很多。

開始沒人會吃番茄,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有毒的,所以都拿來當做觀賞植物慢慢流傳到了多個國家,最早記載食用番茄的是一位意大利醫師,他在1544年稱番茄可以炒着吃,不過那時候並沒有廣為傳播。

直到17世紀,一位法國畫家在多次繪畫過番茄之後就被它的外表所吸引,就品嘗了一個,發現味道酸酸甜甜得很是美味,另外也沒有中毒。於是他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朋友們,就這樣,番茄能吃的消息被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之後番茄也經常出現在食譜中。

18世紀時,西紅柿已經成了南美地區的「百姓日常」,對於西紅柿的做法也是各式各樣:生吃、燉湯、炒菜、做醬等等。而我國的番茄是明朝萬曆年間被引入的,最早是通過海路從廣東那邊傳入的,開始也是只用來觀賞,直到清末、民初時人們才開始食用番茄,到20世紀時,番茄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蔬菜。

番茄為何變得難吃了?

番茄在之前經常會被當做水果來生吃,但是現在的番茄由於味道的改變,基本只會在做菜的時候使用,那麼番茄為何變得不好吃了?

據專家表示,現在的西紅柿之所以不好吃是因為品種不一樣了,以前的西紅柿基本是「沙瓤」,在運輸中容易破損,也不耐放,所以逐漸淡出了市場。而如今的西紅柿表皮較厚,方便儲存,不容易壞,但是口味不好。

其實從20世紀開始,商業農業開始爆髮式增長,番茄的品種也在人們的培育中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世界上光番茄的品種就有數百種,大多保持了高產量、更紅更結實的特性。這些特性幫助了種植者獲得更高的售價,但是也導致番茄中的很多基因被丟失。

對此,我國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團隊研究過,該研究團隊組織了一個170人的「品嘗小組」,在歷時4年的時間裏共對100種番茄進行了品嘗實驗。最終發現了有33種影響番茄味道的因素,其中包含包括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和29種揮發性物質。

而通過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後發現,現在農戶種的番茄中失去了控制番茄味道的基因,這種基因不止改變了它的味道,還使番茄的甜度降低了。

除此之外,人們為了減少在運輸途中導致的外皮破損,也讓番茄不那麼容易腐爛,所以基本在番茄還沒完全成熟的時候就被採摘了,這就導致番茄沒有受到充足的陽光和足夠的土壤養分。

而番茄的味道正是在成熟的過程中慢慢釋放出來的,如果剝奪了番茄成熟的過程,也就相當於變相地剝奪了番茄的美味。

如今的番茄味道變了,營養會降低嗎?

我們都知道,番茄是一種營養含量很高的「水果型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番茄紅素,番茄紅素是一種植物化學物,其抗氧化的能力是維生素E的10倍左右,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有效減少癌症的發生,還可以降脂、降壓。

那麼如今的番茄營養會降低嗎?其實並不會,如今的雖然說品種和基因有改變,但不會改變其營養成分,不同的品種之間營養成分差異並不大,可以放心吃。

不過雖然說番茄的營養很高,但是仍有部分人群不適合吃,比如脾胃虛寒者、腎功能不好者、容易胃痛腹痛者、白癜風患者等。番茄屬偏涼性食物,並且裏面還含有檸檬酸和蘋果酸等物質,所以腸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吃。

好了,今天就到這兒了,關注過客,聽過客說,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