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周珊
86歲的張爹爹近來被頭暈困擾,從起初的偶發眩暈到走路時腳下發飄,所幸腦血管病介入專家為其重建後循環血流,頭暈癥狀及時緩解。
張爹爹患有30餘年高血壓病史,以及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雖去年接受過心臟支架植入手術,他卻因術後病情改善而忽視醫囑,不僅隔三岔五減量,甚至停服降壓藥與抗栓葯,日常飲食高鹽高脂,直至近三個月來頭暈加重,在體檢時發現「腦動脈重度狹窄」,讓一家人憂心忡忡。5月19日,經推薦一家人來到武漢腦科醫院·長江航運總醫院就診。
結合外院檢驗檢測結果,詳細了解病史、病徵後,為進一步明確診斷,該院神經內科二病區王萬銘教授立即為張爹爹完善了腦血管造影檢查,鎖定右側優勢椎,右側椎動脈開口處重度狹窄,狹窄率已達95%。正是因為長期高血壓控制不佳,導致血管壁持續承受高壓衝擊,而不良的生活習慣成了「加速器」,導致其血管內壁布滿斑塊,如同生鏽的水管被厚垢堵塞,更兇險的是,本應代償供血的左側椎動脈先天發育不良,管徑僅為正常的1/4。「椎基底動脈是大腦後循環的『主幹道』,一邊95%堵死,一邊先天不足,就令椎基底動脈好似缺水的農田。」王萬銘教授解釋,其頭暈是後循環缺血的典型表現,一旦血管完全閉塞恐將隨時引發急性腦梗死危及生命,當務之急便是要儘快植入支架恢復血流。
術前、術後造影顯示 通訊員供圖
面對患者超高齡對手術耐受差、基礎病多增加併發症概率、血管鈣化迂曲導致支架定位難度呈指數級上升的三重高風險,王萬銘團隊制定了精密的手術方案。在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和充分信任下,王萬銘帶領腦血管介入手術團隊採用股動脈穿刺的微創路徑,在三維影像的「實時導航」下,似穿針般調整導絲角度,巧妙避開堅硬的鈣化斑塊,選用更適宜的藥物塗層支架,僅用40分鐘便完成支架釋放。術後造影顯示,老人右側椎動脈開口暢通,後循環供血完全恢復。
專家查房 通訊員供圖
術後次日,老人頭暈癥狀完全消失,已能獨立行走,查房時他反覆向醫護團隊表示感謝。
「椎動脈狹窄是後循環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早期篩查與干預至關重要。」王萬銘提醒,椎動脈狹窄引發的後循環缺血常被誤認為頸椎病或老年眩暈,因此當出現反覆頭暈、視物模糊、步態不穩、單側肢體麻木時,需警惕腦血管病變。若進一步出現口角歪斜、言語障礙等癥狀,務必在4.5小時「黃金時間窗」,爭取溶栓或介入治療機會。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