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代號021,寓意從0到1的突破;一箭12星,均搭載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5月14日,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標誌着我國在太空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此次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研發的主導機構,之江實驗室,負責星載智能計算機與ai模型。5月16日,發射已經過去了48小時,午飯時間,王堅還在繼續監測衛星展開的進程。將來,這些搭載算力的衛星,要在太空組成一套算力系統。屆時,宇宙中觀測到的數據不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先壓縮了質量再傳回地球計算,而是直接能在太空中無損、實時計算。
中國工程院院士 之江實驗室主任 王堅:要把衛星送到規定的軌道上,火箭的任務就完成了。到今天為止,衛星通了電在測試,下面還要有幾個星期把它調到好的狀態上,今天看來比所有人預計的都要順利。
6年前,2019年,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也是中國工程院首位具有民營企業背景的院士。而此番所發射的太空算力,在他當選院士前兩三年,就已展開構思。
王堅:這次整個過程很有意思,有國家隊的央企,也有像之江實驗室一樣的實驗室,但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民營企業。我覺得這個意義可能要超過美國機制上的創新了,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今年4月底,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又開始啟動。輿論注意到,在中國工程院發佈的2025年院士增選指南中,為民營企業科技人才,一下子新增了8個專項名額。換句話說,今年,中國工程院,有可能再增加8名與王堅一樣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這讓王堅感到振奮。目前,國家重大科技類項目中,民營企業貢獻成果正與日俱增,能授予更多的領軍人物院士頭銜,意味着國家科技評價體系對民營企業創新貢獻的重視。
王堅:這次評院士,我個人覺得它會帶來一個直接的更有意思的事情,事實上是在談機制的互補。高校跟研究機構也會因為這個事情,重新思考它和企業之間的關係。
今年以來,無論以「deepseek」為代表,橫空出世的中國「ai」,還是率先跑起馬拉松的人形機械人,民營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績。近年來,王堅明顯感受到,對比自己的成長曆程,如今的科研體系不同以往,正在變得更為開放。
王堅:我只是比較幸運地被大家看到了,應該講中國已經有一批這樣的人。我們應該用新的眼光去看這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覺得它不只是拓展邊界,不應該把它當作是加法的題目,而是以一個給我們創造出更多無限想像、可能性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從王堅當選院士以來,國家經歷兩輪院士增選,來自民企的院士已增加到5人。王堅說,自己從在高校任教到出任企業技術官,再到成為院士,一路走來一直在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而成功的背後,秘訣就是比別人多一些耐心和定力。眼下,國家將院士名額進一步向民企拓展,無疑也是為民營經濟注入的「心理定力」。
王堅認為,院士評選的變革意義眾多,一大重心就是打通科研與企業的邊界。這樣一來,技術成果也會加速向落地、實際應用方向轉化。工作之外,王堅也喜歡和實驗室的年輕人交流,院士這一身份,他認為同樣象徵著榜樣的意義,他希望通過自己「開花結果」的故事,能激勵更多年輕人「加速發芽」。
王堅:工程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對過去工作的一個肯定,但我想可能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要問你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你能為年輕人做什麼?我一直覺得初創性企業生機勃勃是所有東西的基礎,大家很難想像地上沒有一根草,鮮花可以盛開的,一定是滿山綠油油鮮花才會盛開。
從王堅一個人,再到這次給民企八個院士的名額,社會當然感到很開心,但這不是終點。中國人常說,英雄不問出處。或許在未來,面對院士的選拔,我們不再關注國企或者民企,夠資格的不管你在哪兒都能上,還不夠的不管你在哪兒,都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