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進展

2025年06月08日16:10:20 科學 6134

新華社南寧6月8日電(記者黃凱瑩、田子駿)世界海洋日來臨之際,廣西大學珊瑚礁科研團隊在地處北緯21°的廣西北海潿洲島海域收到了最好的「節日禮物」——歷經11年的堅守、探索和科研攻關,團隊在潿洲島海域實現珊瑚可控大量產卵。

據了解,這一進展標誌着潿洲島海域成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珊瑚的「避難所」的可能性大增。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熱帶雨林」,雖然僅占海底面積的0.2%,卻養育着25%的海洋物種。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全球珊瑚白化現象日益嚴重,潿洲島珊瑚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60%驟降至2015年的不足5%。自2015年開始,廣西大學科研團隊在潿洲島開展珊瑚礁保護與修復工作,投身到海底「造林」中。

從「種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進展 - 天天要聞

團隊成員在潿洲島海域管護已「種」下的珊瑚。新華社發

「種珊瑚」,是通過潛水作業將培育的珊瑚苗從苗圃移植到海底構築的人工礁體上的作業方式。「這種修復技術就像『扦插造林』。」團隊成員、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黃雯介紹,團隊於2017年至2022年間在潿洲島海域建成了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珊瑚礁生態修復示範區,示範區內活珊瑚覆蓋率在3年內從約5%提升到了20%。隨着保護與修復工作的推進,在北海市政府和潿洲島管理委員會等多方大力支持下,潿洲島海域進一步投放人工礁1520個,移植珊瑚8萬多株,修復珊瑚450畝,這片「海底森林」長勢趨好。

從「種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進展 - 天天要聞

「海底森林」長勢趨好。新華社發

然而,要真正恢復珊瑚礁生態系統,必須讓珊瑚種群「自然繁衍」。團隊成員、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鞏三強解釋稱,珊瑚有性繁殖是其「自然繁衍」的重要途徑,即讓珊瑚在海底「播種」,「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恢複種群遺傳多樣性,還能培育出更具適應力的珊瑚。」

今年5月,廣西大學珊瑚礁研究團隊分為三支科研小隊駐守潿洲島,採用珊瑚排卵預測技術、規模化精卵收集技術、生殖細胞液氮長期保存技術和耐高溫蟲黃藻移植技術,為「育珊瑚」提供技術保障。

從「種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進展 - 天天要聞

圖為團隊在海底拍攝到的珊瑚釋放的粉紅色精卵團。新華社發

5月18日,團隊依據珊瑚性腺發育監測及環境參數分析,精準鎖定了潿洲島珊瑚產卵的72小時「黃金窗口」。野外組潛入海底在修復區拍攝到珊瑚大量釋放粉紅色精卵團的珍貴畫面;浮排組啟動流水控制系統並採用生殖細胞促排技術收集到大量修復區種植的鹿角珊瑚等種類的精卵細胞;實驗室組則爭分奪秒進行精卵分離和冷凍保存,為建立我國珊瑚「生殖細胞庫」提供技術支撐。

此次觀察成功拍攝到修復區的珊瑚大量排卵的過程。鞏三強說,這說明了該區域的珊瑚可以達到很好的性成熟,它們排出大量的生殖細胞,可通過有性繁殖可以輻射到周邊,帶動更大區域的自然生態修復。

從「種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進展 - 天天要聞

潿洲島海域的珊瑚正在排卵。新華社發

潿洲島位於全球珊瑚礁分佈的北緣,水溫相對較低。廣西大學珊瑚礁科研團隊的實驗室里,一個個液氮罐里保存着來自不同珊瑚種群的生殖細胞。「它們就像珊瑚的『諾亞方舟』,為未來的生態修復保留希望。」團隊負責人、廣西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余克服說,下一步,團隊將重點研究珊瑚遺傳育種、幼體的規模化培育和定向移植技術,繼續推進海底「造林」。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佈「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佈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接口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接口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接口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接口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接口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聞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於野,今年24歲,陝西寶雞人。 父母望子成龍,希望我考上大學,可我卻貪玩無心讀書,16歲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機,如今已是一個8年塔吊經驗的老司機了。 開塔吊被稱為高危中的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