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畔,動能澎湃。山東省濱州市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錨定新質生產力培育,在生命健康、低空經濟、產研融合等領域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近日,新黃河記者走進濱州市,深度探訪愉悅生命科技館、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及低空飛行服務中心,解碼這座黃河流域城市如何以「科技賦能」書寫新時代發展答卷。

紡織基因「織」出康養新圖景
在位於濱州市高新區的愉悅生命科技館內,一根白色管狀織物顛覆了傳統認知——這是全球首條採用精密織造技術的人造血管,由微米級紗線編織而成,攻克仿生塗層等核心技術,今年7月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打破我國高端人造血管長期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困局。
作為紡織業龍頭企業,愉悅集團依託高精紡織技術跨界轉型醫養健康領域。2020年,濱州醫學院專家提出「織血管」構想,企業聯合青島大學、北京安貞醫院等院所,歷時三年突破多學科交叉技術壁壘,實現從紡織材料到生命科學的歷史性跨越。如今,該產品入選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成為「以新促質」的典型樣本。

展館內,眾款智能設備構建全場景服務體系:外骨骼機械人通過高精度傳感器輔助腦卒中患者行走,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戶外場景提升康復趣味性;智能床墊實時監測卧床患者體位,預防褥瘡並同步數據至護理平台;依託「輔具到家」平台,適老化改造、輔具租賃等服務延伸至家庭,形成「產品+服務」閉環。依託多個國家及省部級平台,企業建有2萬平方米十萬級凈化車間和14萬平方米智能裝備車間,各類康養產品高達15000餘種,涵蓋助行、助餐、助浴、助眠、助聽等多場景,多款科技產品入選工信部《老年用品產品推廣目錄》。

四鏈融合打造「科創雨林」
作為區域創新「強磁場」,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以「1+N+3」架構搭建全要素服務平台,2023年全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比達7.73%,產學研合作院校超50家,科技成果轉化率持續領跑。
據介紹,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是濱州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打造的國際化科技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台。圍繞「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服務科技創新活動、承載科技創新主體」三大重點任務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科研活動服務體系,做惠企政策的大幫辦、產業創新的催化劑、創新人才的彙集區、科技研發的加速器、金融資源的聚寶盆、配套服務的賦能者、成果轉化的金搖籃,助力政府主抓、企業主體、院校主動、人才主力、市場主導「五主並舉」,推動更多濱州產業、政策、資源、環境優勢與高校院所的科技優勢、人才優勢交匯融合,促進新技術、新應用的現實生產力轉化。

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已集聚各類創新主體240家,在園孵化企業達到81家。聯繫合作院士4名,引進技術創新人才2300餘名,培育人才15330名。匯聚科技創新資源11類1412項,促成揭榜挂帥、產學研合作項目135項,服務企業新增知識產權141項,累計科創帶動效應規模達88.52億元,其中帶動研發投入7.03億元、帶動科技金融21.27億元、孵化企業營收27.26億元,帶動產業轉化32.96億元。獲批「國家級引才引智示範基地」「科技部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等國家級平台8項,「山東省技術經紀服務聯盟工作站」「山東省市域產教聯合體」「濱州山東省開放式大學科技園」「省級創新創業綜合體」「山東省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等省級平台16項。
濱州市高新區創新「企業出題、院所解題」機制,選派幹部擔任企業「科技合伙人」,編製《項目申報日曆》精準匹配政策。以山東鴻星為例,「合伙人」協助對接院士團隊,其自研金屬幕牆系統能耗降低28%,獲評省級綠色工廠並衝刺國家級。目前,該模式已促成70餘項技術攻關,帶動企業獲科技創新資金近億元。

黃河上空的「濱州速度」
在山東省濱州市大高航空高新產業園內,一架架無人機與輕型飛機划過長空,勾勒出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的圖景。
記者在現場看到,作為山東省首個低空飛行服務保障管理機構,中心內設無人機航空通行管理平台,工作人員正通過數字化系統實時監控飛行器動態。據介紹,濱州已獲批6340平方公里低空飛行空域,覆蓋黃河濱州段至入海口,構建了300米、1500米、5000米的多層次立體飛行格局,可滿足不同機型需求。
「在濱州低空飛行服務中心,無人機正重塑物流與急救體系——血漿運輸時間從30分鐘壓縮至15分鐘,黃河生態監測實現非法排污實時識別,農村快遞『最後一公里』試點效率倍增。」據介紹,針對無人機試製周期長、成本高的痛點,高新區建成智能共享加工中心,配備五軸機床、熱壓罐等設備,企業「拎包入駐」即可5天完成樣機製造,成本降低60%。一架翼展5米的農業無人機在此完成碳纖維部件一體化成型,精度達微米級。
濱州低空經濟的崛起離不開高校的深度參與。山東航空學院作為全國首家培養飛行員的地方本科院校,開設51個航空類專業,累計輸送7300餘名航空人才。此外,濱州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低空經濟研究院,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初創企業。長空科技研發的物流無人機獲民航適航認證,即將商業化運營。目前,低空運行管理平台已接入醫療急救、生態保護等多場景,形成「研發—應用—服務」完整鏈條。

科創助力新質生產力的濱州答卷
從智能康養到低空飛行,濱州的創新實踐不僅為產業升級注入動能,更重塑了城市氣質。正如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宣傳片所言:「濱州的未來已來。」在這片黃河沖積平原上,科技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書寫着高質量發展的新答案。
「今日的品質濱州,正以黃河奔流之勢激蕩創新浪潮,以渤海潮湧之力擁抱產業變革。」近年來,濱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頭號任務」,舉全市之力推進「雙型」城市建設,打造全省首個市級科技大市場,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統籌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特色產業園區化、未來產業協同化,加快打造「527N」先進制造業集群,讓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升。產業集群的強力帶動、產業生態的強力賦能、產業配套的強力支撐,推動濱州製造正以「硬核實力」走向世界。
記者:劉海奎 編輯:曹夢佳 校對:楊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