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2025年03月23日18:32:06 科學 1892

綜述

翻開任何一本解剖學教材,都會明確寫着"成年人有206塊骨頭"。但一個令人困惑的說法在中文互聯網流傳了半個多世紀:中國人只有204塊骨頭,比歐美人少了兩塊!這個傳言甚至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十萬個為什麼》中。

每當這個話題被提起,總會引發熱烈討論:難道中國人的身體構造真的與眾不同?這兩塊神秘的骨頭究竟去了哪裡?

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個流傳百年的骨骼之謎。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人類骨骼系統的標準答案

要撥開這團迷霧,首先要回到解剖學的起點——人類的骨骼系統究竟由多少塊骨頭構成?

現代解剖學給出明確結論:健康成年人的骨骼總數恆定為206塊。這個數字不分種族、國籍或地域,是全球醫學生共同背誦的"標準答案"。

無論是紐約街頭的上班族,還是青藏高原的牧民,他們的骨骼數量都遵循着同一套生命密碼。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國際解剖學聯合會(IFAA)早在1989年發佈的《解剖學術語》中就明確規定,正常成年人的骨骼系統由80塊中軸骨和126塊附肢骨組成,合計206塊。

中軸骨如同生命的支柱,包含29塊顱骨(保護大腦的精密裝甲)、26塊脊柱(支撐身體的柔性鋼索)、24根肋骨與1塊胸骨(構成呼吸的黃金鳥籠)。

附肢骨則是運動的引擎,上肢64塊(從肩胛骨到指尖的精密機械)與下肢62塊(從髖骨到足弓的生物槓桿)的完美配合,讓人類得以完成從握筆寫字到奔跑跳躍的萬千動作。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後,凝結着解剖學數百年的探索。16世紀維薩里在《人體構造》中繪製出第一份精確骨骼圖,19世紀德國解剖學家海克爾建立系統的骨骼分類法,直至20世紀X射線技術的應用,人類才真正實現"骨塊計數"的標準化。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的骨骼數量其實多達305塊,在成長過程中,髂骨坐骨恥骨融合為髖骨,5塊骶椎合成骶骨尾椎骨也從4-5塊逐漸融合為1塊——這些精妙的"骨塊拼圖"過程,正是生命演化賦予人類的智慧結晶。

那麼"中國人204塊骨頭"的傳言從何而起?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真的少兩塊骨頭嗎?

故事始於1915年,德國人類學家魯道夫·馬丁在研究亞洲人骨骼時,發現部分樣本的第五腳趾骨呈現融合現象。這位學者解剖了35具主要來自新加坡貧民窟的屍體,其中12具的趾骨存在異常,而同期歐洲樣本的異常率僅5%。

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馬丁誤將這種個體差異視為種族特徵,提出了"亞洲人可能少1-2塊骨頭"的假說。

這個漏洞明顯的研究卻因其權威性被廣泛引用——馬丁沒有意識到,貧民窟樣本普遍存在的營養不良可能影響骨骼發育,且僅憑肉眼觀察骨縫根本無法區分先天融合與後天磨損。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當這個理論傳入中國,恰逢現代解剖學啟蒙時期。1934年翻譯出版的《人體解剖學講義》將馬丁的推測性結論轉化為肯定句,"支 那人骨數約204塊"從此寫入教材。

更深的誤解源自東西方計數規則差異:歐洲學者將骶骨按5塊分離椎骨計算,而東亞解剖學多計為1塊融合骨,這本該產生4塊差值,卻在傳播過程中被簡化為"少2塊"。

所以,關於"中國人骨骼比歐美人少兩塊"的傳言,實際上是一場跨越百年的科學誤會。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20世紀30年代末,這個科學問題被裹挾進特殊歷史語境,《科學畫報》曾將其解讀為"中國人更進化"的證據,聲稱"缺失骨頭證明接近高等生物",這種充滿民族主義色彩的演繹使傳言加速擴散。

1949年後,某些科普讀物為強調體質特殊性,甚至衍生出"勞動人民骨骼更精鍊"的政治化解讀。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三維成像終結百年爭議

當傳統解剖學在骨骼數量的爭議中陷入僵局,三維成像技術猶如一柄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困擾學界百年的認知迷霧。

這項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醫學革命,通過CT斷層掃描與計算機三維重建技術的結合,首次實現了對活體骨骼的"逐層拆解"與"立體復原"。

不同於早期解剖學家只能依賴屍體標本進行肉眼觀察,現代影像設備能以0.5毫米的精度捕捉每一塊骨頭的形態,甚至能追蹤到嬰兒期尚未完全骨化的軟骨結構。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2015年啟動的"全球骨骼數字化工程"為這場百年爭議畫上句點。來自42個國家的科研團隊對3.6萬例成年人進行全身CT掃描,建立首個跨人種骨骼數據庫。

數據分析顯示:中國志願者群體中,第五趾骨完全分離者佔87.6%,與歐洲人群的89.3%並無顯著差異;被視為"缺失重災區"的尾椎骨,中國成年人平均擁有3.8塊,反而比歐洲人的3.5塊更多。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更顛覆性的發現來自動態觀察——通過對比同一人種在不同地區的樣本,研究人員發現骨骼形態差異與飲食結構、勞作方式的相關性,是種族差異的3.2倍。

這項技術還揭示了被傳統解剖學忽視的"骨骼密碼"。在東京大學2022年的實驗中,三維成像系統成功捕捉到鋼琴家右手掌多出的2粒籽骨,這些因長期訓練產生的"額外骨頭",在X光片中被誤認為軟組織陰影。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更激動人心的是基因層面的突破:通過將骨骼三維模型與基因測序數據疊加,科學家發現SOX9基因的表達強度直接決定趾骨分離程度,而該基因在亞歐人群中的突變率差異僅為0.07%。

這組數據徹底否定了"人種決定骨骼數量"的假說,將百年爭議轉化為生命科學史上的認知標本。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結語

下次再聽到"中國人少兩塊骨頭"的說法時,我們可以自信地糾正:這是源於測量方法和個體差異的美麗誤會。

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所說:"科學研究的魅力,就在於不斷打破偏見,接近真理。"人類骨骼系統的精妙統一,正是生命進化最偉大的傑作之一。

歐美人有206塊骨頭,中國卻普遍只有204塊,究竟是咋回事?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死亡中誕生愛的秩序:《破·地獄》及其「止血」「催淚」的情感技術 - 天天要聞

死亡中誕生愛的秩序:《破·地獄》及其「止血」「催淚」的情感技術

由陳茂賢執導、上映於2024年末的電影《破·地獄》,憑藉對喪葬儀式的傳統再現,家庭、性別、生育等時下倫理困境的全景式掃描,以及講述者自身舒緩穩健的敘事節奏,在香港票房登頂,迅速摘得了「華語電影票房冠軍」的驚人成績。影片中,婚禮策劃師道生由於債台高築,經親友介紹轉業為喪儀經紀人,他不僅與喃嘸師傅文哥成為了...
院士專家熱議全市科技大會 - 天天要聞

院士專家熱議全市科技大會

構建「研轉投產強」創新鏈,貫通全鏈條發展通道——院士專家熱議全市科技大會4月2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大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曉強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視察甘肅、蘭州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科技強市,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蘭州篇章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會議引發在蘭院...
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已找到逃跑的黑熊,並安全轉移至園內 - 天天要聞

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已找到逃跑的黑熊,並安全轉移至園內

日前,河北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有熊出逃的消息引發關注。微信公眾號「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4月3日發佈情況通報稱,當天傍晚7點多,已經找到了逃跑的小黑熊,並安全轉移至該園。 據@九派新聞 和新京報此前報道,4月3日,有網友發帖稱,河北邯鄲佛山野生動物園有熊出逃。邯鄲市永年區永合會鎮新安村相關人員表示,熊從佛山野生...
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會在盧旺達開幕 - 天天要聞

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會在盧旺達開幕

當地時間4月3日,為期兩天的全球人工智能非洲峰會在盧旺達基加利會議中心開幕。本次峰會以「人工智能與非洲人口紅利」為主題,吸引了來自95個國家的1000餘名政商學界代表參會,包括多位國家元首、科技企業高管和專家學者,逾百家人工智能企業參展,創下非洲大陸人工智能領域最大規模會議紀錄。 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