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我國總體豐水年,但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2024年,我國經歷了一個總體上的豐水年,但在氣候分配的時間和空間上,卻呈現出極大的不均勻性,展現出「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的極端特徵。這種旱澇並存的氣候現象在多個地區輪番上演,更伴隨「旱澇急轉」或「澇旱急轉」的劇烈變化。這種反常的降水格局與氣候變化的加劇密切相關,成為全球氣候系統調整在中國的一個縮影。
從六大雨季來看,除了西南雨季和華西秋雨的降水偏少外,華南前汛期、梅雨、華北雨季以及東北雨季的降水量全部偏多。而西北地區雖然大部分不在六大雨季的分佈範圍內,卻從春到冬降水顯著偏多,不少地方刷新歷史紀錄,豐水程度在歷史上也極為罕見。這種豐水與乾旱並存的現象讓2024年的氣候格局顯得尤為特殊。
如果從全年降水總量來看,我國的沿海地區無疑是「豐水」的絕對贏家。廣西防城以3937.6毫米的年降水量拔得大陸國家級氣象站的雨王頭籌,成為全國降水最多的地區。而在主要城市中,廣州以2462.8毫米榮膺城市年降水冠軍。然而,這些數字如果與我國台灣的降水相比,顯然還略遜一籌。台灣鞍部的年降水量達到驚人的5861毫米,而位於山區的自動氣象站——西帽山,年降水更是高達8528毫米,可謂無可爭議的水王。
二、豐水年裡的極端化體現
與沿海豐水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旱極」地區。新疆托克遜全年降水量僅為6.0毫米,幾乎可以說是滴水未沾,穩坐全國最乾燥之地。若將範圍縮小至省會城市,太原以322.8毫米的全年降水量成為最少雨的省會城市,這是太原首次在全國省會降水排行中墊底。而在中東部地區,河北臨漳成為降水最少的國家站,全年降水量僅為277.7毫米,甚至比我國西北一些傳統乾旱地區的降水量還要低。
豐水年的另一面是降水日數的持續高居不下。在一些地區,雖然降水總量並不驚人,但下雨天的持續時間卻非常突出。四川峨眉山國家站全年245天出現降水,佔據全年三分之二的時間,堪稱「雨時長冠軍」。與之相似的還有雲南鎮雄,這裡全年降水日數達到226天,是全國降水日數最多的縣市國家站。這種雨時長的現象,不僅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也對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此外,在降雪方面,2024年我國積雪最深的記錄出現在黑龍江愛輝,積雪厚度達到了59厘米。而如果放眼全年,新疆禾木在3月初曾記錄下1.2米的積雪深度,可謂是我國的「雪極」。無論是降水的形式還是分佈,這些極端現象都突顯了今年氣候變化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旱澇並存以及旱澇急轉的背後,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異常環流格局。2024年我國氣候呈現出高度極端化的特徵,既有豐水區的雨量刷新紀錄,也有乾旱區降水持續稀少的困境。沿海地區的豐水與西北地區的多雨現象相互輝映,但不少地區的降水分佈卻呈現出極大的不平衡性。
三、降水分佈異常的背後,氣候變暖在作祟
其中,極端天氣的頻發和氣候變化的關聯尤為明顯。一方面,全球氣溫升高使得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當氣流與地形或冷空氣交匯時,就更容易引發極端降水事件,這在華南、華北、東北雨季的降水偏多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另一方面,環流異常也導致了乾旱地區的持續缺水。西南雨季和華西秋雨的降水偏少,與副熱帶高壓偏強、冷暖空氣難以交匯有關,這讓該地區的農業灌溉面臨巨大挑戰。
而降水時空分佈的不均,也讓旱澇急轉成為2024年的氣候關鍵詞。例如,廣西的防城港在雨量極高的情況下,局部地區卻因短時間內水量集中爆發而遭遇嚴重內澇;而河北等地則經歷了從乾旱到強降水的快速轉換,造成農業生產的極大波動。這種急轉的天氣變化對防災減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氣候變化的深遠影響。
2024年的豐水年,為我國帶來了歷史性的降水紀錄,也讓許多地方感受到氣候極端化帶來的衝擊。從沿海到內陸,從北方到南方,雨量的時空分佈差異體現了全球氣候變化的複雜性。無論是極端降水引發的洪水、持續乾旱對農業的威脅,還是長時間降水日數對生活的影響,這些現象都表明,氣候變化正在重塑我國的天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