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首個中國研究中心啟動,上海學者帶驅蚊水常駐孟加拉國:在一線是責任

2024年05月05日08:41:31 科學 3171

南亞首個中國研究中心啟動,上海學者帶驅蚊水常駐孟加拉國:在一線是責任 - 天天要聞

幾天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李紅梅博士將前往孟加拉國達卡大學,成為中方首位常駐當地中國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

這是我國在南亞地區建立的首個中國研究中心,是落實去年8月習近平主席與孟加拉國哈西娜總理約翰內斯堡會晤達成共識的重要舉措。經過前期籌備,中心於今年3月24日啟動。

「我們期待經過雙方努力,中國研究中心(孟加拉國)能成為中國與孟加拉國乃至與南亞增進了解互信、交流治國理政經驗的重要平台,進一步向海外講好中國故事。」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心牽頭單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說。

南亞首個中國研究中心啟動,上海學者帶驅蚊水常駐孟加拉國:在一線是責任 - 天天要聞

孟加拉國「畢業」前有種緊迫感

「達卡城市基礎設施變化很大,cbd(中央商務區)高樓多了,有了不少新車豪車,城市也比以前更有秩序。」籌備過程中,李紅梅和同事實地感受這個南亞國家的進步。2026年,孟加拉國將從世界銀行標準下最不發達國家行列中「畢業」,朝着中等收入國家邁進。如今,當地政府、學界、商界既興奮又有種緊迫感,需要找到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新模式。

對此,包括達卡大學校長馬克蘇德在內,許多孟方學者都直言不諱,本國的發展不能簡單模仿或重複某種單一模式,應該博採眾長,制定中長期規劃。而了解中國經驗,並與本國國情相結合,是行之有效的選擇。

然而,囿於語言原因,多數孟方人士只能通過西方英文資料了解中國,「這樣的信息是不完整甚至有偏頗的」,於是,設在達卡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就給了當地學者無需經第三方就能與中國學者面對面的學術平台。達卡大學是孟國內最重要學府,在這個面積14萬平方公里、人口1.73億的國度中,其學術影響力無出其右。

這種交流平台的建立,離不開兩國關係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如今,在政治上,兩國已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經濟上,雙方在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新能源、農業等領域合作密切;在交往中,據當地智庫「選擇研究中心」民調顯示,超九成受訪者認為孟中關係現狀良好,越來越多孟民眾希望來中國旅遊、求學和經商。

「中國研究中心為我國學者提供一個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的寶貴平台,也有助於實現『智慧孟加拉』與『2041金色孟加拉願景』。」馬克蘇德對此期待。

南亞首個中國研究中心啟動,上海學者帶驅蚊水常駐孟加拉國:在一線是責任 - 天天要聞

新華社照片,外代,2024年5月3日    5月2日,在孟加拉國科克斯巴扎爾,幾名男孩吃雪糕納涼。    孟加拉國多地近日遭遇高溫熱浪侵襲。    新華社/路透

「中國正在幫助孟加拉國實現夢想」

風油精、驅蚊水、電蚊香、蚊帳、防蚊手環、長袖衣褲…… 李紅梅的行李箱中放滿了各種驅蟲產品以及常備藥物。她笑言,都可以從中找到兩國交流合作的領域。

比如,當地蚊蟲肆虐的重要原因是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導致基層民眾難以獲得清潔水源。作為中國研究中心(孟加拉國)的參與單位,同濟大學學者通過實地走訪,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水治理方案。同樣的,孟加拉國處在恆河三角洲地區,常遭遇季風與內澇影響,參與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在河口三角洲治理領域有不少經驗。此外,參與單位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雲南大學則長期從事中國與南亞國家交流工作。

「我們有國家發展的行動自覺。與中國朋友密切合作,能夠加快我們發展速度。」中心孟方主任、達卡大學外事處處長莫圖扎說。

南亞首個中國研究中心啟動,上海學者帶驅蚊水常駐孟加拉國:在一線是責任 - 天天要聞

 這是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西南約40公里處的帕德瑪大橋(2023年6月25日攝)。 新華社發

中心秘書長兼中方主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對此很有信心。之前他已三赴達卡,走訪多個中方承建項目——帕德瑪大橋,結束千百年首都達卡與西南部靠擺渡往來的歷史,陸路交通時間從11個小時變為11分鐘;聯通第一大港吉大港東西兩岸的國父隧道,成為南亞首條水下隧道;位於首都的達舍爾甘地污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污水超2.6億噸,使近500萬市民受益。用孟加拉國地方政府、農村發展和合作社部部長塔茲的話說,「中國正在幫助孟加拉國實現夢想」。

「中孟合作,不僅局限於看得見的工程基建領域,也可以在經驗交流、理念分享方面,這就是中心要做的。」劉宗義介紹,不久前,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張帥先後前往達卡大學,向孟方介紹中國經濟發展路徑以及可持續發展轉型。之後,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張中祥,也將赴當地介紹中國碳中和道路。

南亞首個中國研究中心啟動,上海學者帶驅蚊水常駐孟加拉國:在一線是責任 - 天天要聞

2024年 2月27日,在孟加拉國達卡布里甘加河畔,工人們在搬運從貨船上卸下的一根原木。    新華社/法新

有效提升我國知外能力

這幾天,達卡氣溫已超過40攝氏度。常駐當地,除了要適應濕熱的氣候環境外,更要克服較差的生活條件。比如,2000多萬人口的達卡城,只有兩座污水處理廠,走在河邊能聞到刺鼻的異味;外國人的腸胃很難適應當地的「自來水」,只能喝礦泉水。此外,還要適應與國內不同的工作節奏與工作方式。

南亞首個中國研究中心啟動,上海學者帶驅蚊水常駐孟加拉國:在一線是責任 - 天天要聞

2024年5月2日,在孟加拉國吉大港,一名行人頭頂麻袋躲避一場暴雨。     新華社/法新

即便如此,李紅梅很期待這次常駐,「研究當地國情、人情與地情,需要我們在一線,這是中國學者的責任,也是在提升我國知外能力。」雖然中孟各領域合作密切,但熟悉孟加拉國情的中國學者還是不多。就像了解中國不能只在網上看中國,了解孟加拉國也不能只在網上看孟加拉,做好區域國別研究,在對象國的物理存在是「標配」。

按照中心安排,中方學者會走出達卡大學,深入了解孟加拉國國情。在上海期間,李紅梅已與吉大港大學建立聯繫,將會前往這一孟加拉國最大港口,了解港口運輸情況,與更多學者學習交流,尋找更多合作項目,「當地民眾比較樸實,治安也比較好」。

南亞首個中國研究中心啟動,上海學者帶驅蚊水常駐孟加拉國:在一線是責任 - 天天要聞

2024年3月24日    這是3月19日拍攝的孟加拉國蒙格拉港中方承包的疏浚項目耙吸船。 新華社發

走出去的同時,還要請進來,今年6月,在中心組織下,孟加拉國青年領袖團將訪問中國。「孟方年輕人積極性很高,報名很踴躍。」劉宗義介紹,20位來自當地智庫、學界、媒體領域的年輕人會參訪昆明、上海、北京等地,與中國智庫學者交流,實地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就、新農村建設及全過程人民民主成就。

明年是中孟建交50周年,各方期待兩國關係能再上層樓。「我們希望將中國研究中心建設成為高水平、高標準和開放性人文交流平台。」陳東曉說,立足孟加拉國,輻射南亞與東南亞,促進區域間發展合作與民心相通,為服務國家總體外交貢獻上海力量。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氣象學報》2025年第83卷第3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氣象學報》2025年第83卷第3期

綜述地球系統模式和數值模擬研究曾慶存, 張明華, 戴永久, 曾曉東 (419-434)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70年發展張衛民, 沈學順, 曹小群, 孫健, 吳建平, 彭軍, 宋君強, 朱小謙, 王建捷, 李澤椿, 陳德輝, 龔建東, 趙延來 (435-463)地球實驗室: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進展與前瞻張賀, 馬潔瓊, 柴兆陽, 張木蘭, 曹美春 (464-
坐飛機要核酸陰性證明?成都航空回應稱本想發充電寶新規 - 天天要聞

坐飛機要核酸陰性證明?成都航空回應稱本想發充電寶新規

現代快報訊(記者 謝喜卓)最近,有不少準備乘坐EU2231航班的乘客,都收到了來自成都航空「核酸檢測」的短訊提示。7月4日,成都航空客服回應現代快報記者稱,這是一條誤發的短訊,乘客收到之後可不用理會,本意是想發送攜帶充電寶的提示。乘客提供的相關短訊顯示,成都航空發送的內容為:「您預訂的由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至廣...
新聞最快速度發回總社,迅速突破十萬加 - 天天要聞

新聞最快速度發回總社,迅速突破十萬加

畢業典禮上與父親打視頻電話的溫暖男孩,轉身在故鄉洪水中揮汗清淤。從珍視親情到守護鄉梓,林進標用行動詮釋青春擔當,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續記錄下這個男孩在家鄉救災的身影,並向中國記協「我在現場」欄目來稿,講述報道經歷體會。我在現場丨最快速度發回總社,迅速突破十萬加6月24日,貴州持續強降雨,洪水漫灌榕江縣...
記錄江蘇百名勞模|《同一種仰望》⑩:國之大者,蘇有所為 - 天天要聞

記錄江蘇百名勞模|《同一種仰望》⑩:國之大者,蘇有所為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序言:1925年5月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年來,千萬個背影,同一種仰望。江蘇各級工會始終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動員廣大職工群眾圍繞黨的綱領和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前赴後繼、奮勇拼搏,艱苦奮鬥、建功立業,譜寫
不小心被拍出一對血紅色的瞳孔?恭喜你! - 天天要聞

不小心被拍出一對血紅色的瞳孔?恭喜你!

如果你在暗處拍照時,不小心得到了這樣一對血紅色的瞳孔,那麼,恭喜你!圖 | scienceabc因為這個紅色是眼球後方血管的顏色,能通過瞳孔一眼看到紅色的血管,表明你眼睛裏透光的部分非常清澈通透,血管的顏色也沒有異常。為什麼相機能拍下紅眼但
千噸級費托合成航煤餾分油中試裝置順利通過現場考核 - 天天要聞

千噸級費托合成航煤餾分油中試裝置順利通過現場考核

日前,嵐澤能源千噸級費托合成航煤餾分油中試裝置順利通過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72小時現場考核。標誌着費托合成航煤餾分油前沿技術在中試階段取得了決定性成功,也預示着該技術從實驗室向產業化發展邁出了關鍵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