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2024年01月17日20:25:11 科學 1310

記者 陳晨 見習記者 劉志坤

米線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安森垚想的是,為什麼北方人愛吃麵食,南方人愛吃米線?米線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把米做成面一樣的東西?為什麼南方種米北方種小麥?為什麼南歐吃米北歐吃小麥……

作為一名在短視頻平台擁有超過500萬粉絲的文化自媒體博主,4歲上小學,15歲讀大學的安森垚,常被網友驚呼:史地生不分家在他短短几分鐘的視頻里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安森垚希望自己的科普視頻能承擔起這樣的責任:讓科學的思維方式更多的出現在輿論場里,讓更多的人尤其是下一代,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了解這個世界。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神童」的自我迭代

安森垚不認為自己是「神童」,如果非要這麼說,他自嘲是「傷仲永」。

在很多孩子還不識字的4歲,安森垚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讀書看報能力。4歲的安森垚就上了小學,8歲開始讀初中,15歲就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之後又去日本京都大學讀研。

安森垚坦言,跳級帶來的弊端是,童年期的自己,周圍都是青春期的同學,「還是挺痛苦的」。在這種環境里,沒有玩伴的安森垚,只能跟自己玩。

從小安森垚就對地圖有種莫名其妙的興趣,他感興趣的往往看一眼就能記住,「因為沒法親自去那麼多地方,我就會幻想塔里木盆地有什麼?橫斷山會看到什麼……」

面對一張小小的地圖,安森垚的腦中充滿了多多的問號。有了疑問,安森垚的解決方式是自己去找答案。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1995年,安森垚出生在哈爾濱一個工人家庭。父母對他的教育從來都是不吝嗇的。他說,自打有記憶起,就在用電腦查東西。包括各類書籍,可謂應有盡有。

很多人小時候會因對某一個事物感興趣而立志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但對地理感興趣的安森垚沒有這麼想。在疑惑解答後,他想的是:如果別人問我,我能給對方講明白嗎?

他開始不停地假想出一個又一個的聽眾。

一遍遍給「聽眾」講述的過程中,也是自身深入學習的過程,安森垚逐漸掌握了講東西、串東西和找東西的能力。他喜歡把東西連成一個網,他能接納自己有不懂的東西,但不能接納自己講述的東西是孤立的。

「我就像一個人工智能,不停地在自我迭代。」

把三件事兒變成一件事兒

從2019年1月22日在短視頻平台發佈第一條內容至今,安森垚已經更新了600多條視頻,內容多為地理、歷史和語言相關知識的科普。

看到這些內容,很難想像,安森垚其實是個工科生,大學和研究生是工業設計和古建築方向。

安森垚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我以後應該從事什麼事業?

「我一直以為這是三件事兒,後來意識到這應該是一件事兒,或者說是每個人理想狀態中的一件事兒。」安森垚說,他什麼都會一點,但又什麼都不精通。什麼職業能讓自己吃上飯呢?安森垚想到了傳媒。

最初安森垚在知乎上回答網友的提問,他總能將一些即使很枯燥的問題,很生動且系統地講出來。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後,安森垚忽然意識到自己具備這種能力。

安森垚有較廣的知識面,反應較快,嘴皮子也算利索,「我不幹傳媒誰去干呢?」就這樣,安森垚成為了一名文化自媒體博主,還出版了3本書。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受訪者供圖

4年多的時間,安森垚已經在短視頻平台擁有了超過500萬的粉絲。幾乎每條視頻下都會有這樣的評論:知識儲備驚人,這個男人怎麼什麼都會,博主讀了我三輩子的書。甚至還有一位網友說:從物理聽到化學,轉到生物學,最後跳到了哲學。知識的盡頭在哪裡?

也常有網友認為,安森垚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團隊。

安森垚啞笑,他不知道自己背後的究竟是一個團隊,還是一個作坊。目前團隊有4個人:安森垚本人,主要負責找選題、寫大綱、錄製;一名助理,主要負責對接商務和處理一些雜事;兩個後期剪輯,都是兼職,一人在長沙,一人在濟南

為什麼團隊構成如此簡單?安森垚說,因為找不到能代替他來完成其中任何一項工作的人。

一條7萬點贊視頻的誕生

2023年8月6日凌晨2點33分,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發生5.5級地震。

這個時間正是安森垚的「白天」。定居北京的他習慣下午起床,夜深人靜思考和工作。

正在獨酌的安森垚,忽然覺得有些頭暈。他當時的反應是,「我老了?我得腦血栓了?」但他發現吊燈也在晃,是地震了嗎?拿起手機一看,德州地震的消息映入眼帘。

德州不應該地震呀!」這是安森垚的第一反應,但他又一想,「不對,德州所在的華北平原下面有斷層,可能是那幾個斷層出了問題。」

當時安森垚在26層,他想,反正也跑不掉,要不就做一期內容吧。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視頻截圖

安森垚講到了克拉通(古老地塊)和斷裂造山帶(陸塊拼接形成的不穩定區域),但這些學術上的東西怎麼能更吸引人呢?安森垚想到了,中國大陸其實是由三個克拉通以及青藏高原幾個散裝部分拼接起來的。地震,很多時候跟克拉通內部的斷裂有關。

安森垚又想到,歷史上華北平原洪水較多,但身處其中的山東卻很少發大水,也是跟山東的地質構造有關。

於是以德州地震為起點,安森垚引出了中國大陸的「散裝」和華北平原的洪水這兩個新的知識點。

決定做這期內容後,安森垚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寫了一份千字大綱。

這個過程,他沒有查閱任何資料。實際上,安森垚在寫每個大綱時都很少查資料,「發自內心的,一氣呵成的東西,才是最有體系性也最有趣的,節奏也是最好的。」安森垚覺得,現學現賣的東西是沒有人喜歡的。

安森垚的視頻畫面一般分為兩部分,下半部分是他出境科普,上半部分配合著圖解。對他來說,找選題和寫大綱是簡單的,比較難的是圖解。

圖解基本全部出自安森垚之手,他自己上網找圖,還經常自己畫圖。安森垚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一份大綱,上面標註好了在什麼位置放什麼圖。

大綱完成後,安森垚就在家中找一面白牆,坐在手機支架前,打上光,開始錄製。之後發給後期剪輯。剪輯好的視頻在通過安森垚的審核後,就正式跟網友見面。

這條關於德州地震的視頻發佈於8月8日一早,總長接近4分鐘,截至目前已經收到了3900多條評論和7.4萬點贊。一位網友在下方評論:史地政不分家在你短短几分鐘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科普視頻的意義是什麼?

做科普視頻的意義是什麼?除了流量和賺錢,安森垚說,也是為了讓更多人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了解這個世界。

在短視頻甚至互聯網普及之前,社會上有很普通人沒有發出過自己的聲音,或者說他們的聲音沒人聽到。但短視頻等媒介的下沉,讓原來不怎麼上網和互動的人加入進來,「我們才逐漸看到這個世界」。

但有很多自媒體或營銷號為追求流量,發佈一些偽科學甚至謠言,這麼做的危害是巨大的,尤其會危害到年輕人和下一代。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作為一名文化自媒體博主,安森垚有種使命感:這類營銷號越多,我們的責任就越大,越要跟他們「鬥爭」。

一個國家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掌握了最高的生產力,掌握了科技創新的能力,才能有更好的未來。什麼人能給國家帶來這些?安森垚的答案是人才。

他認為,我國的優勢不在於人口足夠多,而在於產生潛在人才的可能性足夠多,「知識的傳播和科學的傳播,一定能在挖掘人才甚至天才的過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網絡短視頻時代提供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就像安森垚這樣的文化博主,既可以是傳媒工作者,又可以是教育工作者。作為自媒體,他賺的是流量的錢,而這些錢又可以支撐他做一個不收費的科普教育工作者。

這是一個過去沒有的生態,也是一個有意義的生態。安森垚認為,這樣的生態今後肯定只增不減。他希望在這個生態中,所有人都是有科學思維的人。他也希望自己能承擔起這個責任:讓科學的思維方式更多的出現在輿論場里。

不止他自己,「我覺得短視頻、自媒體,都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

正如一位網友在安森垚視頻下留言:短視頻就需要這樣的人。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着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械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械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械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械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