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大模型能像人類一樣「理解」事物

2025年06月10日18:32:08 科學 1379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首次證實,多模態大語言模型在訓練過程中自己學會了「理解」事物,而且這種理解方式和人類非常像。這一發現為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思考」開闢了新路,也為未來打造像人類一樣「理解」世界的人工智能系統打下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機器智能》雜誌。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大模型能像人類一樣「理解」事物 - 天天要聞

人類智能的核心,就是能真正「理解」事物。當看到「狗」或「蘋果」時,我們不僅能識別它們長什麼樣,如大小、顏色、形狀等,還能明白它們有什麼用、能帶給我們什麼感受、有什麼文化意義。這種全方位的理解,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礎。而隨着像ChatGPT這樣的大模型飛速發展,科學家們開始好奇:它們能否從海量的文字和圖片中,自己學會像人類一樣「理解」事物?

傳統人工智能研究聚焦於物體識別準確率,卻鮮少探討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體含義。「當前人工智能可以區分貓狗圖片,但這種『識別』與人類『理解』貓狗有什麼本質區別,仍有待揭示。」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何暉光說。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借鑒人腦認知的原理,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讓大模型和人類玩「找不同」遊戲。實驗人員會給出三個物品概念(選自1854種常見物品),要求選出最不搭的那個。通過分析高達470萬次的判斷數據,科研人員首次繪製出了大模型的「思維導圖」——「概念地圖」。

何暉光介紹,他們從海量實驗數據里總結出66個代表人工智能如何「理解」事物的關鍵角度,並給它們起了名字。研究發現,這些角度非常容易解釋清楚,而且與人腦中負責物體加工的區域的神經活動方式高度一致。更重要的是,能同時看懂文字和圖片的多模態模型,「思考」和做選擇的方式比其他模型更接近人類。

此外,研究還有個有趣發現,我們人類做判斷時,既會看東西長什麼樣,比如形狀、顏色,也會想它的含義或用途;但大模型更依賴給它貼上的「文字標籤」和它學到的抽象概念。「這證明,大模型內部確實發展出了一種有點類似人類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何暉光說道。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供圖)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聞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蓋房子,要從地球上運建材嗎?長期留駐月球,飲用水也要地球「發貨」、飛船「快遞」嗎?「不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測實驗室時,記者從科研人員口中聽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月壤3D打印系統設備。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佈「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佈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接口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接口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接口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接口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接口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