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2023年02月02日18:41:03 科學 167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當我們穿梭於人間煙火,抬頭仰望,一顆五萬年才造訪一次的彗星,正慢慢靠近地球。

這顆編號C/2022 E3(ZTF)的彗星,彗核直徑約1.6千米,彗尾綿延數百萬千米,閃爍着翠綠色光芒。這幾天,這顆彗星運行至近地點,不少天文愛好者趁此良機,都與它來了一場穿越五萬年的相遇。

這份宇宙級的浪漫,同樣讓金華一群少年蠢蠢欲動。他們驅車四五個小時,跑進遂昌深山,搭起帳篷,架起相機,用鏡頭記錄夜空星河的流淌,定格彗星的驚鴻一瞥。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左:單一棟 中:蔡志洋 右:麻恩瑞

凌晨4點多在遂昌山區,他們拍下彗星真容

2月1日晚上8點多,與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蔡志洋聯繫時,他已經從遂昌山裡回到了寧波老家。

「昨天晚上11點多,天空就起雲了,接下來差不多都是這樣的陰天,浙江這邊最佳觀測期應該已經過了。」蔡志洋說的,是拍攝編號C/2022 E3(ZTF)彗星,這是這幾天里他與同學單一棟、麻恩瑞一起乾的一件瘋狂又浪漫的事。

當然,瘋狂的,肯定不止這群少年。

在網絡平台上,這位五萬年一遇的「天外來客」,足以讓一群人興奮。有人剖析它名字的由來:它是2022年3月上旬,由科學家利用史維基瞬態設施(ZTF)發現的一顆新長周期彗星;有人分享拍攝彗星的設備和參數,這顆處於北極星附近的彗星,給人們留下了足夠的夜間可觀測時間;還有人曬出拍到的特寫,絕大多數彗星因為太過暗淡,只能遊離於視線之外,但翡翠綠色的它,拖着明亮又寬闊的「尾巴」。

雖然愛好星空攝影,但拍攝彗星,蔡志洋還是第一次。通過虛擬天文館,確定彗星位於北極星附近,接下來就是別樣體驗:在繁星閃爍的夜空,先找到北極星,再通過激光校準赤道儀,小心翼翼地裝上相機,配上長焦鏡頭,曝光三分鐘……一系列專業的操作,只為能準確找到彗星的位置,拍下它。

「這幾天月亮很大,對星空拍攝有影響。要通過相關軟件掌握太陽月亮升起落下的準確時間,在月落之後天亮之前,找准窗口期拍攝。」1月31日凌晨1點30分,月亮落下,5點40分天已亮起,「我們凌晨兩點左右起床,4點左右,單一棟拍到了彗星的照片。」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單一棟此次拍的彗星。

這顆「夜空中最亮的星」,彗核直徑約1.6千米,彗尾綿延數百萬千米,但在照片里,卻只有小小一點。這團微弱的綠光,照射了生命的渺小和時間的深邃。

那一晚,在靜謐的山林之巔,聽風竊竊私語,他們仰望到了漫天星辰熠熠。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1月31日凌晨,蔡志洋與天蠍座的合影。

找地點拼裝備,想要拍下星星並不容易

風雲變幻,讓星空拍攝充滿不確定性,一幕幕天象景觀,就如同一個個待開的盲盒,驚喜與遺憾交織。

蔡志洋與單一棟、麻恩瑞,都是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同樣也是「追星」愛好者。為了這顆彗星,他們驅車四五個小時,從紹興、寧波、縉雲三地集結到了遂昌。

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在浙江,遂昌地區的光污染較小。觀測彗星需要具備嚴苛的條件。彗星是太陽系小天體,主要成分是水冰,大部分都比較暗弱,在燈火通明的城市極難觀測。「我們想在浙江當地拍攝彗星,就在光污染地圖裡尋找合適的觀測地點。」

1月30日,蔡志洋三人特地帶上帳篷、睡袋和一些露營裝備,來到了遂昌南尖岩景區,開始了此次的追星之旅,「拍攝地距離遂昌縣城還有四五十分鐘的車程,車子停妥後,徒步勘景,步行十幾分鐘後選擇了一個不知名的山頭露營。」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左:蔡志洋 右:麻恩瑞

選址只是拍攝的第一步。相機、鏡頭、赤道儀……只有藉助專業的設備,才能更精準地找到星星;校準、曝光、堆棧……通過系列的操作,才能讓星空更好地呈現。

「比如後期會用到堆棧手法進行降噪,從而獲得一張充滿細節,畫質又比較好的銀河照片。」但彗星是移動的,需要使用長焦鏡頭,調整光圈和感光度,進行長時間曝光,再後期處理,「拍攝時才發現,鏡頭焦段還是太短了,導致拍出來的彗星比較小。」

遺憾還在於天氣變化。

1月31日晚,蔡志洋和同學又架起了相機,但當晚11點多,天空慢慢起雲。「我們找到了更好的地方,做好了更充足的準備,以為能拍到更出彩的照片,但有了雲霧遮擋,最佳觀測期就過了。」

真正的「一眼萬年」。有生之年,他們註定不會再次在地球上與這顆彗星相遇。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蔡志洋

邊打電話邊調試,第一張照片就拉他「入坑」

這些年,蔡志洋和他的追星朋友們,去過很多地方。近的金華塔石山區、寧波四明山,遠的安徽、西藏,只為拍下最美星河。

蔡志洋學的是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包含了攝影、攝像和視頻剪輯等課程。能定格美景,記錄美好,讓他愛上了攝影,而真正的「追星」開始於大二的國慶假期。

那是他第一次嘗試拍攝星空,在安徽黃山蓮花峰觀景台。那一晚星空的透亮,讓他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讓人覺得星辰可摘。

「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相通的,很想把那一刻記錄下來,讓所有人都能看見。」邊打電話請教求助,邊現場調試拍攝,蔡志洋拍下了第一張銀河照片,不算特別專業,甚至不夠清晰,卻足以讓他入坑,「正是這張照片,打開了我的新世界。」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第一次在安徽黃山上拍的銀河。蔡志洋/攝

一年多時間,蔡志洋早已不是當初的「小白」。曝光時間和色溫該如何控制,拍完之後該如何修飾,更為得心應手。「其實我們看到那些銀河帶的照片,並不是按一下就好,而是要進行拼接、堆棧。比如先拍地景,再拍銀河,將二三十張照片合成拼接,通過降噪等操作,讓細節更清晰。」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西藏拍攝的銀河與紅色精靈閃電同框。單一棟/攝

每一張照片背後,常常是徹夜的等待。

「有一次在金華山裡,凌晨2點多在車上剛睡醒,出去看機位,一下車凍得發抖,手顫得完全控制不住。」夏季酷暑,冬季冰寒,尤其拍攝點常常在河流邊,濕氣很重。有時候帶着裝備徒步,一走就是一兩個小時,對體力也是不小的考驗。

但付出與收穫並不對等。天氣就是最大的變量。「有時天氣預報顯示晴好,但夜裡卻起了雲,所以不是每一次出行都一定能出片。」

當然,還有經濟的投入。蔡志洋目前的裝備,已經花去近十萬元。他感謝家人的支持,鼓勵他多走多看,此外,還有技術的變現。

「一方面圖片可以通過視覺中國圖蟲等專業的商業圖庫售賣,另一方面也通過拍攝製作宣傳片、推廣視頻等賺取費用。」在「追星圈」,蔡志洋絕不是最狂熱的那一個,「這一次為了拍到彗星,就有人飛到川西去了。」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在寧波四明山拍攝的冬季銀河。單一棟/攝

這群年輕人,提醒我們在人間煙火日常之外,記得仰望星空,那裡有滿目星河的遼闊。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學家使用 AI 模型發現 44 個可能存在類地行星的恆星系 - 天天要聞

科學家使用 AI 模型發現 44 個可能存在類地行星的恆星系

IT之家 5 月 7 日消息,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科學家在宜居星球探索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通過使用新開發的具有 99% 準確率的 AI 模型,科學家成功鎖定 44 個可能存在類地行星的恆星系統。伯爾尼大學與瑞士國家行星研究能力中心(NCCR PlanetS)的聯合研究團隊於 2025 年 4 月 9 日宣布,他們開發出一款機器學習模型,能夠識別可能...
祈福英校《低風速啟動垂直風力發電裝置》問鼎世界發明金獎 - 天天要聞

祈福英校《低風速啟動垂直風力發電裝置》問鼎世界發明金獎

南都訊 記者梁艷燕 通訊員林亭 近日,第50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圓滿收官。祈福英語實驗學校參展的發明《低風速啟動垂直風力發電裝置》,在眾多發明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國際發明展金獎,同時還獲得了沙特阿拉伯國王大學頒發的傑出創新金獎。作為世界上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發明展之一,這場全球矚目的發明盛會匯聚了...
湖南新寧發現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黃胸鵐 - 天天要聞

湖南新寧發現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黃胸鵐

近日,湖南邵陽新寧縣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黃胸鵐。5月5日,新寧縣林業局、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進行野生鳥類監測,在長湖河邊的一處油菜田中,發現黃胸鵐種群,種群中有黃胸鵐雄鳥和雌鳥,它們在田間自由地飛翔、覓食,與近處油菜花田,遠處綠水青山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幅生態和諧的美麗畫卷...
中央氣象台: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 - 天天要聞

中央氣象台: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

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7日,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但內蒙古西北部、甘肅西部、新疆南部和東部、陝西中部、湖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區仍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具體預報如下: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未來一周,區域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件較好,無明顯霾天氣。7日,區域南部部分地區有浮塵天氣。長三角區域未來一周,區域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門禁」,識別友軍阻擋敵人兩不誤 - 天天要聞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門禁」,識別友軍阻擋敵人兩不誤

豆科植物既能「熱情招待」根瘤菌來獲取氮肥,也能堅決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什麼讓它能如此「有禮有節」地對待不同微生物?這個謎團的關鍵部分被上海科學家解開。昨天深夜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中心開展2025年度春季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預警採樣 - 天天要聞

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中心開展2025年度春季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預警採樣

【來源:本溪市統計局_林業新聞】鴨綠江口濕地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之上,是東亞水禽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尤其是鴴鷸類在本地區通過的種類多、數量大,因此做好鴨綠江口濕地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對我省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家發明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明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這種輕巧靈活的設備無需傳統的金屬電極、導線和粘合凝膠,而是直接貼在頭皮上,使長期監測更加輕鬆舒適。腦電圖掃描是診斷癲癇、睡眠障礙和腦損傷等疾病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