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變異株 CH.1.1橫空出世
2023年2月1日,中國疾控中心發佈了一則有關奧密克戎變異株CH.1.1的小貼士,引發了媒體的關注。
據中疾控介紹,CH.1.1屬於奧密克戎變異株BA.2.75的第六代亞分支。
它之所以被關注,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研究表明,CH.1.1的新增突變使得其獲得了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同時,新增的一個突變位點(L452R)還曾經是德爾塔變異株的特徵性突變位之一。
二是,最近一段時間來,CH.1.1在全球的傳播出現了快速增加的趨勢,CH.1.1及其亞分支在全球序列數佔比已經超過6%,全球67個國家或地區監測發現了CH.1.1的傳播。
在新西蘭、英國、我國香港、柬埔寨、新加坡、荷蘭和丹麥等國家呈現了一定的流行趨勢。主要在英國、丹麥、新加坡等國流行,在英國近一個月內上傳的新冠病毒序列中佔比約為25%。其中,新西蘭和英國其流行佔比已經超過了25%。
CH.1.1,XBB.1.5和BQ.1.1,奧密克戎最新的後浪
CH.1.1是繼BQ.1.1和XBB.1.5之後,又一個引人關注的最新的奧密克戎亞變異體。
從新冠病毒進化關係上看,三者同屬奧密克戎BA.2亞變異體的後裔,是BA.2系列三個進化分支上處在最「前沿」的最新亞分支。
可以說,都是奧密克戎BA.2亞變異體進化出來的「後起之秀」,是奧密克戎系列最新出現的「後浪」。
具體來說,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幾乎全是奧密克戎的亞變異體,而且幾乎全部是奧密克戎BA.2亞變異體的分支。
其中,在全球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BQ.1、BQ.1.1系列,是BA.4/5的「後浪」;
在美國佔據了優勢地位的XBB.1.5是首先出現在印度的XBB系列的最新「後浪」;
最新被關注的CH.1.1則是與另一個還沒有被廣泛關注到的CA.3.1同為BA.2.75系列的最新「後浪」。
CH.1.1,XBB.1.5和BQ.1.1,誰更危險?
目前的證據表明,已經廣泛流行的XBB.1.5和BQ.1.1感染似乎並沒有增加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病死率;CH.1.1由於尚未大範圍流行,尚缺乏其致病性高低的證據。
因此,要對比三者誰更「厲害」,主要看它們誰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和感染性,從而得以突出重圍,最有潛力成為全球範圍流行的優勢毒株。
具體到我國,由於三者都沒有明顯的本土傳播,誰有可能成為放開後我國第二波流行潮的推手,很大程度上也就取決於其免疫逃逸能力。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最新發佈在bioRxiv預印本平台上的一項研究恰好對BQ.1.1,XBB.1.5,與CH.1.1和CA.3.1逃避中和抗體的程度進行了比較。
在感染性實驗中,XBB.1和XBB.1.5具有近2倍於原始毒株D614G的細胞感染能力;相比之下,CA.3.1和CH.1.1細胞感染力要比D614G低近2.5倍。
在中和抗體逃逸實驗中,研究分別使用了接種2-4劑單價mRNA疫苗後又接種了二價疫苗強化針,3劑單價mRNA疫苗,以及感染奧密克戎BA.4/5康復者的血清。
結果表明,CA.3.1、CH.1.1和XBB.1.5亞變異體對
3劑單價mRNA疫苗接種者
和BA.4/5感染康復者血清中和抗體幾乎具有完全的抗性;
相對於而言,這幾種亞變異體對二價疫苗強化疫苗接種者血清中和抗體的抗性要低一些。
也就是說,CA.3.1、CH.1.1和XBB.1.5這三種亞變異體可能具有躲避接種3劑單價mRNA疫苗,或感染BA.4/5誘導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力,從而更容易發生再次感染的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BQ.1.1反而顯示出比任何XBB亞變異體更高的中和抗體抗性。也就是說,BQ.1.1可能具有比XBB.1.5更高的免疫逃逸能力。
總之,奧密克戎BA.2亞變異體三個分支的最新「後浪」,BQ.1.1,XBB.1.5,以及CA.3.1和CH.1.1,都對目前可用的疫苗和先前各種變異體感染誘導的中和抗體都具有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暴露後都容易發生再次感染。
後浪推前浪
以上研究結果提示,BQ.1.1,XBB.1.5,以及CA.3.1和CH.1.1這幾種最新的亞變異體都具有成為不同地區,甚至全球優勢毒株的能力。
甚至,它們相互之間也具有逃逸對方誘導免疫力的能力,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先後暴露而發生再次感染。
比如,XBB首先發現於印度,並在那裡取代了CA.3.1和CH.1.1的祖先BA.2.75,在幾個月內佔據了優勢地位。但是,隨着全球廣泛流行的BQ.1/BQ.1.1系列的入侵,XBB正在像「後浪」BQ.1/BQ.1.1讓出自己的領地。
在美國,情況恰恰相反,由於BQ.1/BQ.1.1佔有先發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佔據着優勢地位。然而,隨着XBB.1.5的崛起,最近幾周內BQ.1/BQ.1.1也正在讓出自己的領地給最新「後浪」,XBB.1.5迅速成為了優勢毒株,最新一周的臨期預報XBB.1.5在美國的流行佔比已經超過了60%,成為了一家獨大的「大佬」。
在全球範圍內,儘管BQ.1/BQ.1.1仍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但以XBB.1.5和CH.1.1為代表的XBB和BA.2.75系列的「後浪」也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特別是CH.1.1在全球疫情中心之一的英國的迅速崛起,極有可能推動其成為下一個在全球廣泛傳播的「後浪」。
根據目前的趨勢,奧密克戎BA.2亞變體衍生出來BA.4/5,XBB,和BA.2.75三個分支的最新亞變異體,具有成為相互之間「後浪」的潛力,從而將任何其他「前浪」拍在沙灘上;
區別在於會有一個先來後到。
這樣,展望我國疫情的未來,奧密克戎BA.2亞變體三個分支的代表性「後浪」,BQ.1.1、XBB.1.5和CH.1.1,都有潛力在我國流行,後浪推前浪地逐個「過一遍」。
比如,先流行BQ.1.1的地區,不能阻止未來XBB.1.5和/或CH.1.1後來的流行。
當然,隨着反覆流行波次的增加,人口群體免疫逐漸增高,流行波次周期或逐漸拉長,規模逐漸降低。
如果有具有更強免疫逃逸能力的更新的「後浪」出現,也照樣會將任何「前浪」拍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