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呼吸領域頂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田耀華課題組題為「空氣污染物、遺傳易感性與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病風險」(Air pollutant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isk of incident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的最新研究成果。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最常見的病因不明的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進行性纖維化肺疾病。該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IPF患者診斷後平均生存期只有2-4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提示,空氣污染可能是IPF的危險因素。實驗研究報道,空氣污染與IPF的多種病理生理機制有關。此外,一些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暴露與IPF加劇、住院和死亡相關。然而,目前還沒有研究探討個體大氣污染暴露和IPF發病的關聯。
本研究納入來自UK Biobank的433,738名研究對象,在平均隨訪11.8年後,確診1,380名病例。在控制了多種混雜因素後發現,NO2、NOX和PM2.5暴露濃度每增加一個四分位間距,IPF發生風險分別增加11%(HR:1.11, 95% CI: 1.03-1.09),7%(HR:1.07, 95% CI: 1.01-1.12)和9%(HR:1.09, 95% CI: 1.02-1.17)。
大氣污染濃度和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生風險的劑量-反應關係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遺傳易感性對大氣污染-IPF的效應修飾作用。研究風險,基於13個SNP位點構建的IPF遺傳風險評分與IPF發病密切相關,並且與NO2、NOX和PM2.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與低基因風險和低空氣污染暴露組相比,高基因風險和高空氣污染暴露組的發病風險最高[NO2: 3.94 (2.77, 5.60); NOx: 3.08 (2.21, 4.27); PM2.5: 3.65 (2.60, 5.13); PM10: 3.23 (2.32, 4.50)]。
空氣污染物暴露和遺傳風險評分與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生風險的聯合作用
綜上所述,該研究首次發現個體大氣污染長期暴露增加IPF的發生風險。遺傳因素和大氣污染暴露對IPF發生風險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崔飛鵬和協和醫院孫宇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田耀華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田耀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數據挖掘,基於出生隊列探討母嬰健康的影響因素,以及探索大氣污染、氣候變化等環境因素對人群的健康效應及風險。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目前以第一作者在BMJ、PLoS Med、Int J Epidemiol、Epidemiology、Stroke等發表SCI收錄研究論文多篇。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是全國最早成立的6個衛生系之一,第四輪教育部學科評估中被評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A+學科,第一輪和第二輪均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本,秉承「追求卓越,促進健康」的院訓,積極創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矢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專業卓越、一錘定音」的公共衛生領軍人才。幾十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培養了近萬名人才。多位優秀校友在國內疾控系統、衛生系統、高校院所擔任領導崗位和業務骨幹,多位優秀校友在國外成績斐然。
未來,期待更多刻有「華科大」烙印的成果從這裡走出,為科技創新作出更大貢獻!
關注「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官網、華中科技大學教師個人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