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晚,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得主是瑞典科學家斯萬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
我們如何成為人類,又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3年多前,浙江教育出版社中文翻譯並出版了斯萬特·帕博曾寫作《尼安德特人》一書,重點述說了他從無到有繪製尼人(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的全過程。
《尼安德特人》是一本屬於科研人員的「自傳」,採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述了斯萬特·帕博30多年的研究經歷。邏輯清晰、深入淺出而又不失幽默詼諧,一些原本非常專業的概念和細節,在他筆下變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
斯萬特·帕博揭示「人為什麼為人」
雖然現代人類是唯一存活至今的人類,但是考古研究顯示,在遠古時代,地球上存在過數量不少的其他類型的人類。
1997年,帕博團隊獲得了第一個遠古人類——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序列。2005年,他發起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測序計劃。2010年,他發表了第一個尼安德特基因組草圖,第一次直接比較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與現今人類的基因組。
這個研究讓我們知道,在非洲以外的現代人的基因組中,有高達2%的成分來自尼安德特人,從而證明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有過混血。正是因為有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等古人類基因組,我們才可以開始探索我們為什麼成為人類,什麼使我們成為人。

這項研究為什麼這麼重要?
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表示,1987年夏娃假說橫空出世,很快就成為關於現代人起源的主流觀點,其與主要對立面多地區進化假說矛盾的關鍵點之一就是——主張尼人(尼安德人)和歐、亞同時的古人類被來源於非洲的現代人完全替代,對現代人起源沒有絲毫貢獻,非洲是現代人的唯一起源地。歷史真相究竟如何?學界爭論,相持不下,多年不得化解。
帕博及其科研團隊終於在2010年查明現代人與尼人確有雜交,證明了不僅是非洲,而且歐、亞大陸的古老型人類也曾對現代人起源有所貢獻,導致主張現代人只源自非洲,不承認歐、亞古老型人類有過貢獻的夏娃假說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我最早知道尼安德特人是通過一部電視節目,這部電視節目的細膩無限地吸引了我。它在講述史前文明時,不停地提示我們人類生存的不易,包括我們今天主宰這個星球實屬僥倖中的僥倖。」作家學者馬未都推薦說,我們人類今天處在智能加信息革命的節點上,我們的生活將發生巨變。此次革命不僅將左右人類文明的走向,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尼安德特人》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好的範例。」
斯萬特·帕博:敘述自己記得的事情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賴旭龍看來,斯萬特·帕博是一位個性強、率直的科學家,他不僅是古DNA研究的開拓者,也是該領域的一面旗幟。

斯萬特·帕博告訴讀者,科學研究是複雜的、非線性的。
身為科研人員,他嚴謹而又謹慎,比如他還會在書中前言特意交代:「我敘述的都是我記得的事情,但恐怕已經混淆了某些瑣碎的細節。此外,我是從自己的主觀角度來描述事情的,並就我的觀點對具體事件進行評判,但是我知道,這種觀點並非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孫慶雲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