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獲得一件「隱形衣」,你會拿它來做什麼?
2009年1月16日,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刊登了一項科研成果:「隱形衣」已研製成功!
消息一出,頓時轟動全球,而它背後的研發者也成了無數人關注的焦點。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神秘人物不是來自美國的資深專家或學者,而是一名來自於中國西安的小夥子,名叫劉若鵬。
劉若鵬的這一研究成果,將會給全世界帶來怎樣意想不到的變化,每個科研界的人都心知肚明。
美國為了留住他,甚至動用了不少手段。
但是,最終劉若鵬還是衝破一切阻礙,帶着自己的團隊回了國。
那麼劉若鵬究竟有着怎樣的成長經歷?他是如何研製出「隱形衣」的?回國後現狀又怎樣了呢?
哈利波特迷與物理「天才」
劉若鵬出生於1983年,陝西西安。
那時,改革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而深圳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也在短短几年時間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實現賺大錢的夢想,背井離鄉來到了這座城市。
劉若鵬的父母也是其中之一。
1990年,7歲的劉若鵬在父母的帶領下去往了深圳,在下火車的那一刻,他就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相比於其他城市,這裡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商店一家挨着一家,貼着各式各樣的廣告牌子,牆壁上還貼着不少香港女明星的照片。
人們站在街邊打電話,在公園裡唱K,女孩們穿的時髦又漂亮,走在路上有說有笑。
「當時的感覺和出國一樣!」
多年後再回憶起這次經歷,劉若鵬仍然難忘。
看到眼前一幕幕欣欣向榮的景象時,他只覺得自己像是來到了現代社會,這跟內地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深圳住下之後,劉若鵬就被安排進入了當地的景貝小學,期間,他經常需要在西安和深圳來回跑。
考慮到將來一家人大概率會留在深圳,1994年,劉若鵬的父母就決定正式定居在此。
不用在兩地來回奔波,劉若鵬能更加專心地完成自己的學業。
也正是在這一期間,他對《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小小少年總是會對一切未知的東西好奇,每次放學回家,他都會翻閱這本小說。
每次他都會沉浸在其中,幻想過自己能擁有哈利的魔法和法器,尤其是隱形斗篷。
對於「隱形衣」的認知,從這時候開始就在他心中埋下了根基。
1999年,17歲的劉若鵬憑藉優秀的成績進入了深圳中學,這是家長們擠破頭也想送孩子進入的重點學校。
在這裡,他又找到了自己鍾愛的學科——物理。
在別的學生因為搞不懂公式實驗原理而煩惱時,他已經沉浸在了其中,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每次考試下來,劉若鵬不僅名次考前,理科成績更是拔尖。
而在自己優秀同時,他也會邀請同樣對物理感興趣的同學加入成立的小組,大家聚在一起研究尚未解決的物理難題。
之後聽說全國要舉辦高中奧林匹克競賽,劉若鵬二話不說就帶着幾名同學去參加了。
結果也不負眾人所望,最後,包括他在內的三人都得了一等獎。
劉若鵬對於物理的熱愛,每一位老師都看在眼裡,而他的物理老師鈕志紅更是十分驕傲。
她很欣賞這個具有鑽研精神的學生,也願意為他解答心中疑惑。
在劉若鵬決心自學大學普通物理課程的時候,鈕志紅更是會毫無保留地給予真誠的建議。
就這樣,在高中的學業還未結束時,劉若鵬就已經被順利保送進了浙江大學。
而通過一番努力之後,他又被選拔進入了竺可楨學院,攻讀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出國留學,研製出隱形衣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主要是對優秀的本科生實行「精英培養」。
也就是說,加入進來的學生可以得到最優資源,也可以接觸到更具權威的院士、科學家或教授。
在學院讀書期間,劉若鵬還是如往常一樣,對物理學科極具鑽研精神,也會經常跟同學們一起搞科研。
而整整四年下來,他的眼界得到了極大提高,學業更是比以往更加優秀。
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覺得他將來的發展必定無可限量。
事實也的確如此。
大學畢業之後,劉若鵬又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去美國杜克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
杜克大學也算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學校了,不僅在全美地位很高,走出的校友也一個比一個優秀。
其中就包括美國前任總統尼克松、現任的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以及在微軟行業有着傲人成績的梅琳達·蓋茨。
得償所願之後,劉若鵬加入了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並且師從大衛·史密斯教授。
這位教授在研究「超材料」上有一定的成就,只不過因為這個理念出現的時間太短,外界並不是多麼信服,甚至還有人稱其為「偽科學」。
而劉若鵬早在大學時就已經接觸過這門學科,並且十分感興趣,所以在讀博期間,他投入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超材料」。
期間,他還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例如同系的博士趙治亞和欒琳、統計系的博士季春霖,還有牛津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博士張洋洋等等。
2009年,距離劉若鵬拿到博士學位還有一年。
這時,他又跟自己朋友們聚集到一起,在「超材料」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出了一個新發明——「隱形衣」。
當劉若鵬將這項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時,很快就在全美乃至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轟動。
尤其是哈利波特小說的忠實粉絲更是瘋狂不已,他們不敢相信,竟然真的有人能把它做出來。
從劉若鵬的論文中,人們可以了解到,這條「隱形衣」外觀呈黃色,就像是一條浴巾一般。
它有50.8厘米長,寬10厘米,高不足2.5厘米。
「隱形衣」的材料是有上千個類似於人造玻璃纖維的「超材料」組成的,它所運用的原理就是讓微波「轉向」,避開儀器探測,防止物體被發現。
其實,這項研究也並非十全十美,當時劉若鵬還曾在論文中坦言,它尚未能做到讓人們「視若無物」。
「隱形衣」如何從微波階段轉型到光波段,還需要花些時日來研究。
儘管劉若鵬措詞十分謙虛,外界對他的誇讚仍舊是不絕於耳.
而同樣在做這項研究的英國某位物理學家,甚至還預測最多5年之內,如果軍方能好好利用這項技術,就可以大大提升國家的軍事能力。
話雖如此,但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者,劉若鵬卻沒有留下來的意願。
早在讀博士的時候,他就經常跟自己的幾個朋友探討一個問題:將來留在美國還是回中國?
而商議過後,他們一致覺得,留在美國不一定是絕佳的選擇,如果這項科研成果被擱置下來,他們的心血也會白費。
與其這樣,還不如將這項技術帶回祖國,到時,中國一定會在這個高精尖領域領先於發達國家。
只不過,「超材料」對於國內來說,也是一個很新的東西,到底該怎麼將它發展起來呢?
起初,劉若鵬和幾人商量,不如就去大學裏成立一個研究中心,或者是去研究所。
但是考慮到「超材料」的顛覆性太強,最終眾人就決定,自己搞科研,自己創業。
而他們選中的地點,正是已經發展得十分繁榮的深圳。
毅然回國,現狀如何
在做好決定之後,2010年,劉若鵬就收拾行李告別了教授,離開了美國。
當時跟他一起離開的還有之前幾個志同道合的博士朋友。
得知這一情況,美國方面立即派人進行了阻攔,即便如此,也沒能抵擋住他們離開的腳步。
再一次踏上熟悉的城市,看到深圳的變化比以往更大,劉若鵬感到驚訝的同時,內心也是感慨萬千。
明明只離開了短短七八年,這裡的發展就已經超乎了想像,連以前熟悉的地標都換了,這是讓他始料未及的。
在深圳各處走了走之後,劉若鵬看中了海岸城。
雖然這裡才剛建成沒多久,但它地理位置絕佳,景色也漂亮,關鍵是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劉若鵬幻想着自己的團隊在搞科研之餘,也能推開窗戶看見外面的大海,放鬆放鬆心情。
只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
回到中國就意味着要從頭開始,過程中也必定是要經歷一些坎坷。
當時劉若鵬和博士朋友們一起籌集了20萬資金之後,共同成立了一所民營非企業性質的高等理工研究院,並為它起名「光啟」。
之所以要建這樣一個研究院,其實是出於研究「超材料」需要不少前沿技術。
而在做前沿技術之前,還有不少基礎研究要做。
研究院的存在,能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支持,比如政策和資金方面。
當時深圳的創新氛圍還是可以的,當地市政府在得知他們這一科研團隊之後,就破例給了他們一個事業單位的稱號。
只不過,他們並不能得到編製和資金。
好在不久之後,資本家們也看中了這個平台,向其中投了不少錢,總計下來大約能有1億。
有了這麼多資金支持,劉若鵬就帶領着背後的科研團隊將「光啟」逐漸發展壯大。
如果說以前他們只能租連鎖酒店辦公,買二手設備搞科研,連調試個設備都需要去地下車庫或者是還沒完工的小區,一天天累的半死不活。
那麼現在他們不僅有好的科研環境,科研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規模更是在不斷擴大。
他們申請的相關專利數量,也在全世界範圍內保持領先。
對於「光啟」做出的一系列成果,當地政府也一直時刻關注着,2012年,他們終於認可「光啟」成為真正的科研機構,持續給予了很多支持。
隨着科研條件再次放寬,「光啟」研究出來的成果也越來越多,範圍從網絡到支付方式再到空間領域。
只不過,在研發的過程中,劉若鵬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光啟」走上商業化的道路?
不管是哪個研究成果,如果沒有實在的產業和商業模式承接,恐怕就無法一直踏實地發展下去。
鑒於此,劉若鵬對「光啟」進行了重新規劃,讓技術在應用中發揮作用,繼而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
現如今,在全體科研團隊的運作之下,「光啟」已經成功上市。
如果別人是走一步看五步,那麼他們就是走一步看到二十步以後,只有這樣,公司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而作為創始人之一的劉若鵬,也始終秉持着這一理念。
如今,以90億身家躋身胡潤白手起家富豪榜的他,還將帶領着「光啟」越走越遠,探索更多神秘的未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