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漁民意外打撈「芯片」,來自2.5億年前,地球文明在循環?

2022年07月03日02:50:02 科學 1400

數百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上一群猿人聚集到一起,它們不再是樹上的常客,而是在草原上馳騁,和大部分的獵食者一樣,開始追尋獵物,當然那個時候的人類文明尚未崛起,在自然界中還存在厲害的天敵。隨着不斷的發展進步,人類文明開始立足於地球之上,目標自然是長久不衰的延續下去。

俄羅斯漁民意外打撈「芯片」,來自2.5億年前,地球文明在循環? - 天天要聞

但是關於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都懸而不決,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認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

對於生物演化我們大體上是了解的,但是地球上生命最初的來源到目前為止仍存在一定的爭議性,例如前段時間科學家在隼鳥二號的樣本中發現了多種氨基酸的存在,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元,這也說明生命的原材料可能是來自於地球之外,它們跟隨着隕石或者其他天體碎片被帶到地球之上,最終在原始海洋中機緣巧合之下誕生了生命。

俄羅斯漁民意外打撈「芯片」,來自2.5億年前,地球文明在循環? - 天天要聞

俄羅斯漁民意外發現「芯片」

芯片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勞動結晶,在遠古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來自於俄羅斯的一位漁民,在釣魚的時候發現了一塊看起來很有意思的石頭,他順勢就撿起來去看,在仔細的查看之下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相信的東西。

俄羅斯漁民意外打撈「芯片」,來自2.5億年前,地球文明在循環? - 天天要聞

在這塊石頭上,漁民Viktor Morozov發現了有着奇怪圖案的物體,最開始或許他並不清楚自己看到的是什麼,總之一切都看起來非常的詭異。

Viktor Morozov把這塊石頭帶回家之後,第二天便把它送給自己在大學中的一位朋友,他可以對此進行研究。

俄羅斯漁民意外打撈「芯片」,來自2.5億年前,地球文明在循環? - 天天要聞

通過一系列的檢測研究,科學家發現這塊帶着「芯片」的石頭其實已經非常古老了,至少在2.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看起來和現代的芯片如出一轍。這不禁讓人好奇,2.5億年前恐龍還沒有滅絕,正是它們發展的巔峰時期,在恐龍時代哺乳動物都是苟延殘喘的,在自然界中幾乎是看不到它們的身影,更不要說後起之秀的人類文明。

沒有智慧文明的存在,沒有一定的科技手段,是根本不可能製造出芯片的,但是芯片出現在一塊石頭上,按照研究結果,2.5億年前它就已經存在,可想而知這個結果有多麼震撼,這又能說明什麼問題?難道地球上的智慧文明是不斷循環的?

俄羅斯漁民意外打撈「芯片」,來自2.5億年前,地球文明在循環? - 天天要聞

「芯片」可能是什麼?人類文明在循環?

按照目前的主流觀點,地球上的生物發展是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的發展歷程,整體來看比較類似於線性的發展,所謂的智慧文明循環或者說史前文明的存在問題目前並不被主流科學所支持。那麼這個出現在2.5億年前的「芯片」它到底又是什麼身份?

其實問題有的時候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首先可以來判斷這個所謂的「芯片」到底是什麼東西,如果真的是「芯片」,也就是人類智慧文明的產物,那麼這個問題將變得複雜,畢竟2.5億年前恐龍才剛剛崛起,那個時代根本不可能出現人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往多了說就是數百萬年。

俄羅斯漁民意外打撈「芯片」,來自2.5億年前,地球文明在循環? - 天天要聞

後來經過重複研究,發現這個物體並不是「芯片」,而是一種奇葩的古生物。

這種古生物便是早已經滅絕的海百合,它們生活在早寒武紀世,雖然名字聽起來像是植物,它們的外形也比較像植物,但其實是一種棘皮動物。它們在死後形成化石,有的時候因為錯覺效果,往往會形成比較奇怪的造型,讓人誤解。

俄羅斯漁民意外打撈「芯片」,來自2.5億年前,地球文明在循環? - 天天要聞

很多人認為史前文明是存在的,同時地球上的智慧文明也在不斷循環之中,我們從科學的角度其實可以接受類似的觀點,但是必須要有充足的證據來證明。畢竟按照目前的理解,地球生物的發展進化充滿着更多的隨機性和偶然性,尤其是智慧文明也擁有着不可重複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關於地球上智慧文明的循環一說並不成立。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雄安安全應急創新技術應用大賽作品與多地資源「無縫對接」 - 天天要聞

雄安安全應急創新技術應用大賽作品與多地資源「無縫對接」

雄安安全應急創新技術應用大賽作品與多地資源「無縫對接」賽場內外,科技創新項目很搶手航拍的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科創園。(河北日報資料片)「我們的設備能使受災者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的健康評估。公司落地後需要一個500平方米左右的展示區。
西安建大新型高壓輥式立磨技術落地包頭 將打造百萬噸級工業固廢資源化示範工程 - 天天要聞

西安建大新型高壓輥式立磨技術落地包頭 將打造百萬噸級工業固廢資源化示範工程

7月2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與內蒙古波普和豐環保有限公司在西安簽署EPC總承包合同,標誌着國內首條採用「新型高壓輥式立磨及其智能化技術與裝備」的工業固廢資源化生產線正式落地內蒙古包頭。該項目合同額達1.0898億元,建成後年消納工業廢渣120萬噸,年產低碳膠凝材料120萬噸,將成為我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領域的重要示範工...
Nature重磅:首次從木乃伊中提取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 - 天天要聞

Nature重磅:首次從木乃伊中提取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

撰文丨王聰編輯丨王多魚排版丨水成文古埃及文明曾繁榮了數千年,在其鼎盛時期,古埃及建造了眾多嘆為觀止的金字塔,此外,他們還曾流行製作木乃伊,其中,許多數千年前的木乃伊保存至今,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從中提取古 DNA。然而,木乃伊的製作過程以及炎熱的氣候條件加速了 DNA 分解,導致其中的 DNA 保存狀況不佳。直到 19...
一個月內兩次被掩,這顆恆星為啥頻繁「躲貓貓」? - 天天要聞

一個月內兩次被掩,這顆恆星為啥頻繁「躲貓貓」?

7月4日、31日,夜空將上演兩次月球遮掩室女座最亮恆星——角宿一的奇妙天象。南半球部分區域的公眾將有機會看見這一天象,其他地區的公眾可以看到月亮與角宿一近距離相伴的景象。月掩角宿一指的是什麼?為啥一個月內會兩次發生月掩角宿一?天文科普專家為
新國標落地 女性健康被陽光照見丨中聽 - 天天要聞

新國標落地 女性健康被陽光照見丨中聽

評論員 王曉娜7月1日,一項關乎所有女性(和部分男性)日常生活的強制性國標正式落地!《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要求》不僅把衛生巾、護墊、成人紙尿褲等產品划進「重點監管區」,還新增了pH值、熒光劑檢測等硬核指標。簡單來說,以後廠家再想用「毒衛生
生態頭條 | 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物種新記錄 - 天天要聞

生態頭條 | 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物種新記錄

記者7月2日從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該局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組織的貢嘎山植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順利收官。科考團隊在此次野外調查中,發現大量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及珍稀瀕危植物,也收穫了多項物種新記錄,為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科
用TEM您能看到什麼? - 天天要聞

用TEM您能看到什麼?

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是一種功能強大的分析工具,利用高能電子束穿透超薄樣品,通過收集透射電子和相互作用產生的信號,能獲得極其豐富的信息,分辨率可達原子級別(亞埃級)。